「神經多樣性」造成身心困擾 青少年情緒障需專業協助

2932
翁靖祐 報導
「神經多樣性」造成身心困擾 青少年情緒障需專業協助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台灣每年約14萬名新生兒,專家估計,約有3500名寶寶因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等「神經多樣性」困擾,而憂鬱、情緒不穩,必須及早接受治療,專家建議,政府應了解青少年需求,成立相關照護中心,聘請專業心理師,陪同度過人生黑暗期。


政府應該正視青少年情緒障礙議題 提供更多專業照護


立法委員林月琴、立法委員范雲、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今(14日)於立院召開記者會,與會人士均認為,政府應該正視青少年情緒障礙議題,提供更多專業照護知識,讓「神經多樣性」學童、青少年也能擁有開心的童年,回歸正常生活。


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醫師表示,「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於1998年由澳洲學者Judy Singer提出概念,是指人腦和認知的多樣性,例如,社交、學習、注意力、情緒與心理功能等,擴及多種與神經發展相關的身心困擾,包含:過動症、自閉症、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發展性障礙、注意力不足等。


「神經多樣性」青少年亟需就醫,透過藥物、心理及行為治療,回到正途,但絕大部分家長、師長缺乏正確認知,或憂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不願陪同就醫,以致這群青少年誤入歧途,參加幫派,或是出現傷害他人、自我傷害等情形。


推廣國人接受「神經多樣性」概念 讓小朋友獲得正確治療


台灣每年約14萬名新生兒,以「神經多樣性」盛行率2.5%估計,每年約3500名寶寶將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甄瑞興表示,約3分之1於13歲之前接受早療協助,仍有2000人被「漏接」,希望政府針對青少年需求,成立相關照護中心。


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青少年、年輕人自殺率逐年攀升,2023年每10萬人中10.9人自殺身亡,立法委員林月琴強調,專業醫師、輔導社工、心理諮商師如能適時介入,可能改變情緒障礙孩子的一生,挽救一個家庭的幸福。只可惜,許多老師和家長有心幫助孩子,卻不知從何做起,社政及衛生單位應提供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守護青少年身心健康。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學校支持系統對於情緒障礙學生極為重要,但過往政府對於學生情緒的照護資源有限,導致學校出現教師與特教教師的合作不足。希望衛生機構多多推廣國人接受「神經多樣性」概念,讓小朋友獲得正確治療。


政府應借鏡國外成功經驗 針對不同程度情緒障礙青少年給予協助


董氏基金會董事吳佑佑表示,台灣多數家長仍未知「神經多樣性」一詞,若能透過推廣與宣導工作幫助父母與師長認識「神經多樣性」,才能及早覺察並採取正確的應對與處遇。唯有了解青少年孩子的特殊情緒,並提供支持與陪伴,才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立委范雲指出,在醫學機構和司法機構之外,應思考在社會中也能夠建立專業照護機構,引進青少年情緒障礙專業人力,透過治療和專業引導孩童逐步回歸正常生活,避免這些孩子被社會界定成特殊族群,因而再度誤入歧途或出現傷害他人、自我傷害之情形。


甄瑞興理事長表示,政府應借鏡國外的成功經驗,針對不同程度情緒障礙的青少年,給予不同處置,另引進國外「神經多樣性」最新研究、照護經驗,積極訓練第1線輔導人員,提升照護識能。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臉部下垂免動刀!微整形填充物怎麼選? 整外醫全解析
▸講座報名/眼睛霧花花? 專家解析銀髮族眼睛常見疾病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