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嬰疑似先天性梅毒 推測恐產前不安全性行為所導致

3493
陳曉彤 報導
2歲嬰疑似先天性梅毒 推測恐產前不安全性行為所導致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國內1名2歲嬰兒在6月上旬因發燒40度就醫,醫師發現孩子出現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診,同時嬰兒的父母經抽血也確認感染,目前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疾管署今(21)日說明,嬰兒的母親在孕期第12週、第32週接受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感染原因是懷孕32週後至生產前,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所致。


梅毒、淋病感染數提高 國內15至24歲族群增幅明顯


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上升,以美國為例,2022年先天性梅毒病例增加超過3700例,較前1年上升755%。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至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梅毒2023年1,480人,較2022年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


疾管署示警,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另外,我國近年每年約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診個案,未有增加趨勢,主要有賴於防治政策,包括孕婦定期產檢梅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疑似個案追蹤通報等執行措施與民眾的配合。


梅毒和淋病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疾管署表示,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治療拖到晚期恐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孕婦感染梅毒且沒有接受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


採取安全性行為預防梅毒、淋病 疑似確診別諱疾忌醫


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疾管署指出,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若要 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


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性傳染病,請立即至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或家醫科等科別就醫!疾管署也呼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應定期篩檢及早就醫;孕婦則須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為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熱死人!麥加朝聖550人熱死 極端酷熱天氣必學自救法
▸美顏針從韓國紅回台灣再西進 沈瑞斌:朝向國際化發展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