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影響,國內外許多研究已提出PM2.5、O3、NO2等等空氣汙染物,恐間接引起疾病發生!為了改善台灣空氣品質標準與指標,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環境部攜手執行2期共8年的政策科技綱要計畫,期望依據我國本土空汙與健康數據來分析,建置反映「健康」的空氣品質指標,並提出適合我國的空氣品質改善與標準值建議。
環境部以研究為證修正草案 加嚴台灣空氣品質標準
我國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訂定國內各項空氣汙染物的空氣品質標準,然而,各國地理環境、經濟產業的不同,對於空氣品質會造成不同影響,對於不同族群的健康影響也不同。環境部根據國衛院提出的實證研究成果,並考量防制成本與經濟效益,在今年4月29日公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加嚴我國空氣品質標準,期望在盡可能降低對產業的影響下,創造更清新健康的生活環境。
國衛院也透過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資料,結合衛生福利部的健保資料庫、美兆健康資料庫與內政部死亡統計資料等本土數據,分析多種空氣汙染物暴露與死亡及疾病增加風險,建立了專屬臺灣的空氣品質健康指標。考量心血管疾病的減量健康成本效益分析,若PM2.5年平均濃度調降至12.5μg/m3,則減量成本的最大效益可與PM2.5可歸因心肺代謝疾病的疾病損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達到權衡。
為有效維護空氣品質! PM2.5標準控制值從嚴下修
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DG)的目標3——健康與福祉之指標,我國PM2.5年平均若控制到12.1μg/m3,則可歸因死亡率即達到的green程度(即年齡標準化可歸因死亡率≤18/十萬人)。上述的研究成果提供我國空氣品質標準(如PM2.5及NO2)下修的重要依據。
環境部根據上述的臺灣本土實證研究數據,於今年推動空氣品質標準的修正,將PM2.5年平均標準值由現行的15μg/m3加嚴為12μg/m3,從世界衛生組織2021發布的《全球空氣品質指南》第3期目標,邁向第4期目標,並同步下修O3、NO2、SO2及CO標準。這是科學研究的實證成果,提供作為政策修正與擬定參考的重要合作,也是依據我國實際環境情形擬訂務實可行的政策標準。
國衛院呼籲,儘管這次加嚴PM2.5的程度並沒有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最終的建議值(5μg/m3),但產業界需要花費更高的防制成本來提升空氣品質,這將有助於我們呼吸到更乾淨的空氣,也是我國的空氣品質標準朝向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品質指南》最終建議目標邁進的重要決策!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大麻是毒? 專家解析:大麻素、四氫大麻酚、大麻二酚
▸你是「累之女王」? 韓式打勾術搭補脂消除眼袋助凍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