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蟲遭蟎寄生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專家提出見解

3312
連慧婷 報導
埋葬蟲遭蟎寄生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專家提出見解

【NOW健康 連慧婷/台北報導】今(20)日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發布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孫烜駿及其團隊最新研究〈生物力學使蟎在宿主埋葬蟲身上佔據獨特的生態空間區位〉。本篇研究透過觀察2種寄生在埋葬蟲身上不同位置的蟎,在埋葬蟲身上的生態區位分佈,發現即使是不同種蟎間存在競爭關係,彼此也無法相互取代生態上的功能。


寄生蟲「蟎」恐對埋葬蟲造成威脅 專家積極尋找解方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昆蟲研究專家提供意見,專家指出,許多生物的生態功能都還有待研究的發掘,這也造成當代的保育思維逐漸從單純的關注物種多樣性,轉換成維持棲地的健康,藉此維持生態系統中各種生態功能的平衡。


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孫烜駿說明,這篇研究的核心發現在於,2種看似在空間上彼此競爭、附生於埋葬蟲身上的,透過附著在埋葬蟲不同身體部位來避免直接競爭,達到共存。


這顯示生物間的互動往往是極為複雜的,因此在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時,應該先透過精細的實驗與觀察,來驗證1個物種生存與繁衍的基本需求。孫烜駿以本研究為例解釋,如果我們想要保護埋葬蟲的存續,應該同時考慮互相依存的共生蟎,才可能進一步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維持他們在生態系中的共存。


孫烜駿也提醒,生態區位的劃分機制受到不同生態壓力、生物學,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物種間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的結果並不適合直接推論到所有其他物種,特別是對生理和生態行為與蟎差異較大的物種,如哺乳類或鳥類。


埋葬蟲和蟎看似生活中難以接觸,但孫烜駿說明,了解個別生物的行為,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生態系的運作模式,從中可能找到生物控制(如害蟲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的解方。此外,研究這些微小生物的特殊生物力學適應,還可能啟發新的仿生應用,比如模仿其附著機制的新材料或結構設計。


埋葬蟲不只是分解者! 研究發現它還能促進蟎的播遷


台大昆蟲學系助理教授邱名鍾指出,蟎出現在甲蟲體表的例子並不少見,許多昆蟲愛好者在採集或飼養甲蟲的過程中都可能看過類似的現象,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討這2者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藉由生物力學的角度來探討共生蟎棲地的分化,相關的技術也能廣泛應用在探討各類寄生蟲與寄主的寄生關係上。


此外,邱名鍾解釋,「結構上的契合」通常能很大程度的說明2個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這個研究中的蟎僅僅把昆蟲當成遷移的載具,因此能否攀附在昆蟲身上是唯一的關鍵。邱名鍾提醒,許多寄生性的蟎除了攀附在昆蟲身上之外,也會取食昆蟲的組織維生,因此就比較難單純以攀附的成功與否,推測是否存在共生關係。


邱名鍾進一步說明,過往埋葬蟲被認為主要扮演生態系中的分解者的角色,但研究證明埋葬蟲也同時促進不同種類蟎的播遷,這表示許多生物的生態功能都還有待研究的發掘。當代的保育思維也逐漸從單純的關注物種多樣性,轉換成維持棲地的健康,藉此維持各種生態功能的平衡。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肝癌前哨戰!每3人就有1人 醫:必懂「代謝性脂肪肝」
▸飛蚊症出現年輕化趨勢 眼科醫師曝收治年齡最小僅11歲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