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連慧婷/台北報導】台灣是1個醫療密度高,發展良好的寶島,兼之除西醫主流醫學外,尚承襲了傳統中醫,故而國人能有不同的選擇。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及慢性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體質改變及免疫的恢復,已成急迫的議題。究竟國人在癌症治療選擇上,中西整合的角色切入點在哪?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液腫瘤科暨中西整合治療科主任簡采汝說明以下5大治療關鍵要點:
▸關鍵要點1:癌症診斷前後
癌症一旦確診,隨之而來的是依據分期的治療計畫,第1、2期的固態腫瘤主要以能切除治癒為原則,患者若是體能不佳,可在手術前以中醫提前介入,目的為提升身體質量及免疫,足夠開刀本錢,因為過於孱弱的身體,開刀後傷口癒合慢,也容易感染。
若為胃癌或大腸癌患者,原先消化吸收功能就差,腹瀉或體重下降,適切的中醫處方可協助提升體能。而在術後,一旦恢復可以正常進食後,中西整合也能加速傷口恢復。
▸關鍵要點2:接受化學、免疫或標靶治療期間
無論是術前或術後輔助性化療, 西醫的治療都帶有毒殺癌細胞,但是也會傷害正常細胞的特性,導致周期性白血球下降,貧血,容易感染。
標靶或免疫治療雖則全身性副作用不如化療大,但是也有黏膜受傷,腹瀉,手足口症,指甲變化,疲累等副作用。在簡采汝臨床經驗中,配合化療週期搭配適合患者體質的個別化中醫藥處方,能縮短副作用的程度,及血球低下的時間,使得患者更能按照標準療程的間隔接受治療。
比方大腸癌2周1次化療,乳癌,淋巴癌,肺癌3周1次化療,有些緩和處方則每週低劑量化療,單獨接受西醫治療者,常在數月後便因為體力或血球下降而無法準時接受治療,延誤療程,即使用了西藥血球生成素,還是疲累不堪,但是在中西整合治療組卻發現,患者的持續力增強,更能耐受標準的西醫療程。因此,適當的中醫藥介入,可以視為西醫標準治療的好戰友。
▸關鍵要點3:同步化電療期間
直腸癌及肺癌,頭頸癌患者是最常接受同步化電療的族群,同步化電療對黏膜造成很大的傷害,患者容易出現口腔乾燥、黏膜破、無法吞嚥、體重急速下降、腸道黏膜受損,以及因裡急後重,而不停地跑廁所等症狀。這段時間若能輔以潤燥養陰藥材,將能減少黏膜傷害,協助讓同步化電療順利進行,有利後續治療。
▸關鍵要點4:癌症轉移後的治療
拜癌症治療的進步,許多癌症即使到第4期都還是有痊癒的可能(如果轉移只有單一器官,侵犯小於3公分的話),但也有些癌症是發展許多年後,中間經過開刀,化療,痊癒,追蹤又復發。
這樣的轉移性或復發性腫瘤,比方乳癌,肺癌,大腸癌,多發性骨髓瘤等,患者多半經歷多線標靶或化學治療,對某些西醫藥物已有抗藥性,能選擇藥物減少。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壓制,身體的復原能力不如最初診斷時,腫瘤科醫師在治療時因為副作用的累積,相對困難。
此時中醫藥的個別化介入,可以協助血腫科醫師及患者,更有效的減少用藥副作用,及提升療效。而在安寧緩和階段,中醫藥則扮演減少症狀及疲累的正向角色。
▸關鍵要點5:西醫治癌精準化、中西整合個別化
癌症治療如今非常進步,不同癌別都有依據基因型態,賀爾蒙表現,甚至免疫檢查點表現有西醫標準處方。精準醫療帶來了「同中有異」,而中醫全人醫療,以症為主,則是「異中有同」。
中西整合充滿前瞻性,唯一禁忌是患者不明就裡,將坊間或其他病友們覺得有效的方劑,自行配伍使用,忽略了疾病和人都是是動態的,需隨病情的進展,西醫會改變化療或標靶處方,中醫藥也隨之改變。舉例而言,在乳癌,肺癌,淋巴癌,幾個常用處方包含小紅莓,紫杉醇,建澤,癌思婷等的藥物,分別會有不同的副作用,例如水腫,神經病變,噁心,疲累,等。不同癌別及用藥,有不同相應中醫對策。
西醫看病,中醫看症(證)。中醫藥並非不能抗癌,只是未經萃取成純抗癌藥,目前使用複方以全人醫學,協調器官平衡為基礎,滾動式調整。提醒民眾,由專家來處方,中西整合才能真正收抗癌之效,讓病友們抗癌更上層樓。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白內障視力變模糊! 手術選對人工水晶體找回清晰視力
▸大腸直腸癌怕轉移惡化 術中放射線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