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釀肢體痙攣!復健採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改善失能

3738
陳曉彤 報導
腦中風釀肢體痙攣!復健採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改善失能
▲三軍總醫院復健部醫師張正強表示,肢體痙攣為中風後失能主要原因之一,當局部手臂或下肢移動時,某些肌肉會不由自主地收縮或緊張,甚至抽搐或無法控制其移動方式。(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台灣每年新發生腦中風人數約為3萬,在醫療進步下雖然疾病致死率下降,但中風後衍生肢體痙攣,導致患者失能連帶也增加照護者負擔。針對中風復健治療,傳統物理、藥物治療,還有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對患者病情改善有限,目前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也投入中風患者復健治療項目之一,將有助於改善肢體痙攣問題。


腦中風導致肢體痙攣 活動肢體變困難


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所造成的非創傷性腦神經損傷,可導致認知、平衡、語言及局部肢體運動、感覺等方面的功能障礙。三軍總醫院復健部醫師張正強表示,肢體痙攣為中風後失能主要原因之一,當局部手臂或下肢移動時,某些肌肉會不由自主地收縮或緊張,甚至抽搐或無法控制其移動方式,上肢易有肩內收、肘屈曲、前臂內旋等情況;下肢則有馬蹄內收足、膝屈曲、膝僵直、垂足等問題,導致四肢和關節活動困難。


張正強指出,儘管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已廣泛應用於中風患者,改善肢體張力過強的問題,但是根據研究及臨床經驗顯示,單純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的確可以十分地有效改善被動式的關節活動角度,但對於主動運動的活動角度的改善,仍然會有所限制。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加入 對復健治療是一大助力


隨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發展,這項非非侵入性的治療已投入在精神、神經的復健上,張正強說明,主要原理藉由電流透過感應線圈電生磁感應,產生磁脈衝打入大腦皮層,及磁生電感應出電流,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產生調節的作用。通常在等待肉毒桿菌素發揮改善張力的黃金時間下,藉由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可讓大腦獲得適當刺激的治療,重新調節大腦神經元活動,此時再加入傳統的復健,整體的效果能更有效地呈現,是中風患者成功復健治療的主要關鍵。


張正強提到,臨床研究顯示,透過局部肉毒桿菌注射合併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以及強化復健運動訓練,可縮短原需等待肉毒桿菌素數天至數週方能開始發揮藥物作用的時間,而達到改善肢體痙攣的效果。


張正強強調,目前醫學對於中樞神經損傷及病變的治療修復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因此找出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這些復健治療的合併,對於改善中樞神經相關病變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不孕是女人肚子不爭氣? 中醫觀點男女同步調理助好孕
▸《人工生殖法》將列入代理孕母 誰適用?各方意見不同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