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三高也中風! 別忽略「心房顫動」引發心悸胸悶手麻

3027
葉立斌 報導
沒三高也中風! 別忽略「心房顫動」引發心悸胸悶手麻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依盛行率調查,估計約2%的民眾曾經有過心房顫動的發生。(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最近有不少名人傳出中風的消息,包含立法委員余天也驚傳中風住院。近期醫院分享1則案例:完全沒有三高,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張先生居然中風了!張先生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不菸不酒,體態適中,還有規律運動的習慣。這樣的人也會中風,可說跌破眾人眼鏡。


整件事如何發生?原因是心房顫動


張先生在某天下午突然發覺自己的單側指尖麻木、抓握也變得較為無力,經過一個晚上靜觀其變也不見好轉,次日決定到神經科門診問個明白。由於「突發性的神經學症狀」伴隨有急性腦中風的疑慮,神經科醫師將張先生轉介至急診。經過急診、住院一連串的檢查,張先生被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中風的原因來由於「心房顫動」。隨著用藥與復健,張先生的握力逐漸恢復、麻木感也大為緩解,平安出院於神經科與心臟科穩定追蹤。


心房顫動無聲無息無預兆 沒有危險因子也會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依盛行率調查,估計約2%的民眾曾經有過心房顫動的發生,而且隨著年紀增加,心房顫動發生比率也增加。當心房組織內產生不正常放電,導致心房收縮得忽快忽慢,是為心房顫動。心房顫動除了可能導致心悸、胸悶、血壓降低等症狀外,更將使血液於心房內產生擾流、凝集為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器官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是心因性腦中風。比起三高、肥胖、抽菸等顯而易見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無聲無息,卻也更加可畏。


上述案例當中的張先生十分幸運,血栓阻塞在相對微小的腦血管處,造成的神經學症狀相對輕微。然而臨床上從來不曾得知自己有心房顫動、初次診斷即為嚴重腦中風造成顯著失能的案例屢見不鮮。


想偵測與預防心房顫動 其實不難


徐廷儀指出,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長、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有相關疾病的民眾務必穩定追蹤、服藥控制,避免衍生心房顫動。


醫療上,心房顫動的標準診斷工具為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徐廷儀提醒,有上述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的民眾,若有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可以向您的主治醫師反映,以評估安排相關檢查。假如症狀發作當下剛好手邊有血壓計或血氧計,則可以藉由聆聽測量中的心跳響音是否規則,初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


此外,多數穿戴裝置都有支援量測與紀錄心律的APP。當然,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在發生不適症狀當下自行觸摸脈搏。不論是用什麼方法量測,假如頻繁察覺有心律不整現象,都應當就診心臟科詳檢。無症狀民眾可選擇以健檢形式接受心電圖檢查,以期及早察覺心房顫動、在未產生併發症之先就開始用藥預防心因性腦中風。


心房顫動的治療 需要時間


一旦診斷出心房顫動,患者需要規律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液凝集產生血栓。抗凝血劑的療效與處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患者年歲增長、體重與肝腎功能變化、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等,抗凝血劑的療效會有些許變動,處方也應適時據以調整。當面臨外傷、手術或侵入性處置時,抗凝血劑也可能需要短時間暫停。規律服藥及回診、密切留意抗凝血劑療效與副作用,是長久與心房顫動和平相伴的秘訣,也是患者與主治醫師共同的功課。


再複習一次 腦中風的急性處置


相信您對於如何判別中風的徵兆很熟悉了,這裡再了解一次,幫助他人之餘也能自救!由於腦組織需氧量大、缺氧傷害不可逆的疾病本質,腦中風的診斷與治療分秒必爭,其中又以民眾「即時辨識出腦中風」的知能至為關鍵。我國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腦中風學會聯合發表了簡明易懂的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不對快打119!」亦即突發的臉部表情、肢體力量、語言功能任一者(以上)狀況,有極高可能性為急性腦中風,就要盡快就醫。在黃金時間內獲得救治,則能大大減輕後續神經損傷與失能程度。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