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增染疫重症 專家曝澱粉類食物吃多恐這下場

3098
編輯部 整理報導
代謝症候群增染疫重症 專家曝澱粉類食物吃多恐這下場
▲腰圍一年比一年粗?BMI默默升高?別以為只是久坐發福,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各種疾病隨之而來。(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腰圍一年比一年粗?BMI默默升高?別以為只是久坐發福,當心「代謝症候群」上身,各種疾病隨之而來。據國民健康署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40歲以上國人超國5成有腰圍過粗且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情形 ,如果沒有及早治療,代謝症候群患者將比一般人多出6倍的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知風險,以及2倍以上的心臟病與腦中風風險。


代謝症候群共有5大判斷標準:(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有服用血壓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五項標準中符合三項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台灣民眾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年輕時男性患者多於女性,但女性45歲以上風險快速升高,甚至超過男性。代謝症候群問題又與過重、肥胖問題相關。台灣成人男性高達32%屬於過重,輕度肥胖則為13%,中重度肥胖也高達6%;女性則有19.3%屬於過重,輕度肥胖10.5%,中重度肥胖6.4%。過重比例不但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也普遍高於女性。


▲5項指標中了3項就要小心代謝症候群。(圖/潮健康提供)


代謝症候群與飲食有關? 專家:澱粉類食物吃太多


國內公衛營養專家,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教授受訪表示,國人代謝症候群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肥胖」,並反映在六大類食物的選擇比例,尤其是「澱粉類」的雜糧米飯攝取太少,白飯、白麵攝取過多,影響血糖、血壓的控制。


潘文涵教授指出,國人除了常吃白米、白飯類,也多喜歡甜點、蛋糕、含糖飲料等高澱粉飲食,這些食物進入身體後,很快就會轉換成脂肪並堆積在腹部,造成內臟脂肪增加以及腹圍過寬的問題。


另一方面,日常飲食中攝取過多澱粉類食物,也表示豆魚蛋肉類、蔬菜水果類的攝取量將相對減少,降低了身體的抗發炎能力。


代謝症候群增加染疫重症率? 2種飲食法助改善


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 ,代謝症候群的每項指標都可能單獨造成健康問題,而具備一項以上的代謝症候群因子,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不只如此,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指標如肥胖、高血壓與更高的COVID-19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皆有所相關。


哈佛大學醫學院提醒,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根本之道是維持健康體重,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一旦發生代謝症候群時,應適當進行體重控制並改善飲食,可採取地中海飲食或得舒飲食的飲食原則,必須時應接受醫師診斷並處方相關藥物加以治療。


得舒飲食依從性愈高 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


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回顧研究表示,地中海飲食及得舒飲食法的依從性愈高,可以降低腰圍、血壓、三酸甘油脂等與代謝症候群有關的身體狀況。地中海飲食的特徵是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增加抗氧化維生素(C、E、B胡蘿蔔素等)以及多酚等營養。脂肪則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得舒飲食則以是蔬菜、水、全穀類、低脂乳品、豆類、堅果為主,減少鈉而增加纖維素與鉀、鎂、鈣等攝取。流行病學的證據也顯示,較高的得舒飲食依從性,可以降低64%的代謝症候群風險,並與空腹血糖過高、腹部肥胖等現象呈現負相關。


衛福部國健署則提醒,預防代謝症候群可以分為5大原則:飲食上應注意「三低一高」,多選擇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食物;每日運動30分鐘減少久坐時間;不吸菸且少喝酒;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轉移憂慮和壓力;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及早發現代謝症候群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潮健康)


編輯:葉立斌


更多NOW健康報導
▸睫狀肌拉「緊」報! 專家示警:眼疾恐接連提早來報到
▸立夏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 中醫蓮藕養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