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女星朱芯儀自曝罹患乳癌,以及近期不少名人因為癌症過世,使大眾對於癌症的預防以及健康維持的想法廣泛討論。衛福部統計10大死因中,癌症總是榜上有名,而10大癌症死亡率中,女性的乳癌列入前5名,其他如直腸癌、食道癌等也榜上有名。由於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不少人總覺得自己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變得愈加不健康;《NOW健康》邀請營養師與大家分享常見的飲食迷思,雖罹患癌症的原因很多,至少我們能夠在可控範圍內做點什麼。
罹癌原因很多 至少這點我們能控制
「營養師Couple食記」的營養師黃雅鈺認為,罹患癌症的原因不只1個,像是遺傳、環境因素以及部分會誘發癌症的病毒(如人類乳頭瘤病毒,可藉由施打疫苗降低感染)等。然不良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像是吸菸、酗酒,巨大的身心壓力等;以及「肥胖」也是常見的癌症風險因子。「要預防癌症,除了遺傳因素無法改變外,其餘藉由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及盡量維持健康生活環境,盡量讓自己減少罹癌風險。」
黃雅鈺建議大家盡可能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礦物質與植化素,這些都是能夠在新鮮蔬果、全穀類中吃到的。
第1步:多吃蔬果與全穀 少吃高油高糖加工食物
黃雅鈺建議,可攝取富含攝取足夠新鮮蔬果及全穀類,這些食材富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植化素, 足量攝取有助於預防大腸癌等癌症,也有助於維持健康。同時應該少吃的是高油脂、高糖及加工食物,避免吃太多而肥胖,進而增加慢性病及癌症風險。
第2步:少吃紅肉避免大腸癌 減少酒精攝取
黃雅鈺表示,紅肉及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品已被證實過量攝取,與大腸癌發生相關。另外,酒精已證實是多項癌症之危險因子,若在料理中少量添加提味,不需過於擔心,但仍要減少飲酒及避免酗酒。
第3步:人工合成之營養素多食無益 均衡飲食最重要
黃雅鈺表示,人工合成之營養素多食無益,如果攝取過量,反造成身體危害。建議補充時可諮詢醫師及營養師之專業意見或輔以相關檢查,再謹慎考慮是否補充。
延伸閱讀
-
利用AI篩選!患者做癌症檢查 可縮短1小時內拿到報告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1265病人DNA中的生物標記物可以精準地標示出癌症或是其他疾病的亞型,更能有效的為檢測與治療開啟一條康莊大道。但是,通過基因組篩選來尋找這些生物標記物是一個艱鉅的過程,需要靠額外的測試或基因定序來完成。 -
婦人患乳癌怕治療拖2年! 乳房鈣化點擴散、淋巴轉移
癌症新知 / 乳癌1266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台中1名60歲婦人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乳癌,但因害怕治療,選擇自然療法希望扭轉病情。2年後再度就診,病灶已從局部鈣化進展為全乳房瀰漫性鈣化點,並出現淋巴轉移,在台中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林金瑤苦口婆心下,病人終於聽勸完成乳癌標準治療,病情也得到極佳成效。 -
營養師親授BLW法則!讓寶貝從副食品起 學會自己進食
健康養生 / 好書報報1455嬰兒在成長的階段,生活起居總是需要家長特別照顧!在飲食上,許多父母會煩惱該如何讓孩子吃下副食品、吃飯不挑食等問題,為了讓寶寶學會動手吃飯,自我控制飲食,與家人一同快樂用餐,由2位營養師陳譯庭、蘇妍臣所著《寶寶自己吃-BLW寶寶主導式離乳法全攻略》書中就特別教導家長如何成功實行「BLW」,讓孩子從小樂於進食。 -
民眾壓力爆表恐增加罹癌風險! 醫師:定期健檢很重要
癌症新知 / 乳癌1269聯欣診所副院長顏佐樺表示,有多篇研究發現,壓力可能是引起癌症的危險因子,亦會增加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風險。 -
輕症居隔怎麼吃? 營養師公開提升抗疫保護力飲食清單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2100國內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持續升高,不少民眾確診後都得在家居隔,此時確診者的營養狀況、免疫力和從疾病中恢復的能力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感染新冠肺炎時,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都會升高,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會對營養狀況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