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據統計,全台約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良,只要腳底腳指出現傷口或感染,就可能因周邊血管阻塞而影響癒合能力,有人因此截肢。國衛院、清華大學攜手研發「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動物實驗證實,可加速血管新生,降低截肢風險。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所長林秀芳、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王潔所帶領合作研究團隊,結合幹細胞與3D列印支架等技術,研發出具有高通透性「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蔣偉程說,在研發「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過程中,常因欠缺足夠的血管細胞或缺少合適的生物支架,導致內部物質的傳遞極受擴散性的影響,限制了複雜的生物組織建構。
為此,團隊運用幹細胞(stem cell)特性,將其增殖並分化成血管前趨細胞,接續誘導成血管內皮細胞,解決血管細胞來源取得不易問題。另透過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PGSA)以及3D列印技術,就能打造出「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增加垂直與水平通透率。
蔣偉程以蓋房子比喻為血管新生,而高分子材料—聚癸二酸甘油酯丙烯酸(PGSA)如建築物骨架,血管內皮細胞是內部管線,「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就像具備管線毛胚屋,之後若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可望成為其他器官。
林秀芳說明,「預血管化組織構建體」新技術結合了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證實,可望加速血管生長,助周邊血管正常流動,降低糖尿病足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截肢風險,避免截肢後的較高死亡率。
缺血性創傷動物實驗發現,將此構建體移植在受傷部位組織,兩者結合後,以非侵入式雷射散斑對比影像分析,顯示移植部位出現血流蓄積情形。此外,組織化學染色進一步證實,移植此構建體相較於其它組別,能顯著促進受損部位的血管生成。
林秀芳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證明生成速率,希望盡快進入臨床人體試驗階段。未來有望成為體外不同組織或器官工程所需的血管系統,並和其他幹細胞搭配開發出人造組織或器官,作為藥物測試或器官移植所用。
延伸閱讀
-
晚期肝癌治療與時間賽跑 免疫療法合併標靶新藥求生機
癌症新知 / 肝癌3163近年來國內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在肝功能良好的情況下,多建議採用所謂的合併治療,也就是1加1大於2的概念,例如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讓患者在多重藥物機轉作用下,提升治療反應率。 -
晚期肝癌活不過半年? 免疫組合治療用藥新突破助延命
癌症新知 / 肝癌2229晚期肝癌者一定要把握一線黃金治療期,與醫師討論,找到個人最佳治療策略。另外,從預防角度來看,B、C型肝炎患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有助及早發現腫瘤,及早治療。 -
CD34如何協助失智患者? 家有失智長輩的教授這樣做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2715國立宜蘭大學生物化學教授林佳靜發現母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因此開啟「CD34活性蛋白」之研究之路,並想到「可透過將幹細胞生長因子,透過口服食品來刺激幹細胞增生,以改善病情」。她花了8年做300人的臨床試驗,以證明口服的效果是正面的,雖時間需要3至6個月,但平價與便利性,也能讓更多人接受。近期林佳靜與醫師陳昌平合著《幹細胞營養學》。 -
卵巢癌確診多晚期治療棘手 阻止腫瘤血管新生延長存活
癌症新知 / 卵巢.子宮3673美國癌症治療指引2021年最新版已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患手術治療後,應積極藥物治療,先使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可再採取「停用化療,不停標靶」策略,繼續使用標靶藥物,以鞏固治療效果,幫助延命。 -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癌症新知 / 肝癌9852據國健署統計,C型肝炎病毒感染會有七成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發生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