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大騙徒》心智操控於無形 心理師破解渣男招式

2620
葉立斌 整理報導
《Tinder大騙徒》心智操控於無形 心理師破解渣男招式
▲《Tinder大騙徒》讓愛情詐騙重回討論,這些渣男、騙徒用了哪些心理學的理論,達到他們的目的。(書封圖片/時報出版提供)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刑事局統計指出110年假交友詐騙共收到破千件報案,損失金額達4億元之多。Netflix紀錄片《Tinder大騙徒》,採訪多位遭受愛情詐騙的女性,分析這個可恨的騙子,用哪些做法博得女性的歡心。 由3位心理師撰寫的《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國內常見的ATM轉帳、愛情詐騙,以及金融詐騙案例「鴻源吸金案」。針對愛情詐騙的分析中,便開宗明義地說「幾乎每個人都會陷入愛情騙局。」對照紀錄片內容,可看出在第一步確實採用「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其後的作為更是如出一轍。藉由分析騙徒的作為與心理學理論,我們才能在千變萬化的風險中,找出識破對方的方法。


嘲笑之前請記得:每個人 都可能落入愛情圈套


在這些愛情詐騙的新聞底下,偶而會看到一些不太友善的評論:「這些人是有多飢渴?這樣也被騙!」老實說,這樣的論點有部分正確,但也有部分錯誤。「因為太過飢渴而陷入騙局」可能不是「這些人」才會,而是「幾乎每個人」都會。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Roy Baumeister 與 Leary, M. R.的論述,對歸屬感的需求是人的基本動機,你不僅僅是「想要(want)」得到歸屬,而是「需要(need)」得到歸屬—就像你需要吃(至少達到最低量的)食物,你需要擁有(至少有最低量的)持久、重要且正向的人際關係。想確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嗎?你可以回想最近幾個在生活中實際讓你產生強烈情緒(不管是正向或負向)的狀況,你很可能會發現這些情緒常常都和「你與他人的關係」有關。


所以,也許是獨自在異鄉工作又融入不了公司、也許是感情路總走得不順遂、也許是家人間感情特別淡薄……對於那些歸屬感需求未獲得滿足,或者說,對正向人際關係感到「飢渴」的人,特別容易被吸引進這樣的騙局中。他們不一定是從一開始就期待這段關係發展成親密關係,但他們確實「需要」一些正向的互動對象,而這個「需要」就趁勢被利用。


為什麼他在IG曬名牌?因為「美就是好」效應


再來,我們會發現,詐騙集團常常使用外表吸引力強的照片。雖然這件事情可能顯得太過理所當然—既然要以色誘人,自然要使用長相帥氣或面容姣好的照片。但除此之外,外觀吸引力的效果可能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大。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會把外觀的吸引力和其他良好的特質相連結,也就是「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what-is-beautiful-is-good stereotype)。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個長相好看的人,我們常會覺得這個人有比較好的社交技巧、受人喜愛,也更容易覺得這個人是有能力、聰明、且身心健康成熟的。這些刻板印象會讓我們更容易相信他所營造的背景,以及後續的騙局。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有時還是會聽到有長相平庸的人成功進行愛情詐騙啊!(這種狀況在非網路/實際見面的愛情詐騙中可能較容易見到,因為實際見面難以偽造真實的長相)。沒錯!不過我們可以注意到,這種狀況受騙的可能以女性居多,這是來自於男女性在心理需求上的差別。


有時候,親密關係像是一種社會交易,我們嘗試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付出、交換,讓雙方都得到一定的滿足,我們在交換的經常不是客觀的利益,而是自尊、愛和歸屬感等等。在 Li, Bailey, Kenrick, & Linsenmeier的研究中發現,在選擇長期親密伴侶的交易市場中,有些特質或條件是「必需品」,有些則是「奢侈品」—雖然身體的吸引力對男性而言是必需品,但對女性來說,對方擁有的地位和資源才是必需品;此外,才智與親和力則對男女性皆是必需品


我們在「擇偶預算」充裕時,通常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想要,所以這時男女性在選擇對象的條件上差異不大,可能都會希望對方是外貌吸引人、社會地位高、又親切又聰明的高富帥/白富美。但是,如果「擇偶預算」非常有限時,我們會盡量將預算投注於必需品中,讓我們至少能夠得到基本的滿足,這時候男女性的差異就顯現了—相對於男性,女性沒有這麼在意對方的外觀吸引力(女性的「奢侈品」),但女性會更重視對方是否帳號較少營造出這樣的背景,反而常會蒙騙對方自己是工程師、機師、金融專業人員、律師等專業人員,僅是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家中突有變故、或有額外的投資管道,所以需要金錢。


善用初始效應 踏入心房第一步


再回到詐騙者對詐騙對象的初步接觸,不管他運用的是人對歸屬感的需求、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或是營造出特別容易吸引到對方的背景與特質,當好的第一印象產生後,這個騙局就已經完成一半,這是因為訊息呈現的順序對我們的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一開始呈現的訊息會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就是心理學中說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


雖然在我們審慎考慮、持續提高警覺的狀態下,初始效應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小,但是,大多數的人際互動中,我們其實不會特別在意、反覆確認自己對另一個人的印象是否正確、會不會過度美化。當有了初步印象後,我們常常對後續的資訊就沒這麼在意了。甚至有些陷在騙局中的人,即使面對其他人的提醒和質疑仍深信不疑,「我們都相處了那麼久的時間,他怎麼可能騙我這麼久,還一點破綻都沒有!」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腦袋會自動幫這些詐騙者圓謊。詐騙者可能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對你的關心,也有意無意提及他去做志工或提到朋友都說他心腸太軟,這些都是為了營造出你對「這個人是溫暖的」的印象。在有了這樣的第一印象後,我們就較容易出現先前曾提到的「驗證偏誤」,也就是我們開始會去注意、尋找能夠支持原先想法的資訊,或用比較支持原先想法的方式去解釋資訊。這是因為我們的腦袋喜歡「一致性」,所以有時候即使獲得一些跟原本印象不一致的訊息,腦袋也會幫我們進行「自動校正」


例如,詐騙者可能一時疏忽,不小心說出較冷漠的言詞,但我們不太會轉而認為「他其實不溫暖,是一個冷酷的人」;而是更可能用一種較曲折的方式去解釋原本的印象,例如「他是個溫暖的人,不過他也很冷靜、理性」。因此,可能會讓我們錯認,把驕傲解釋成有自信、無禮解釋成率性。


防範詐騙時務必小心 有時挖洞給我們跳的人就是自己


當某類印象形成後,我們可能會出現「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因為自己的想法而影響到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並進而驗證了原先的想法。比如說,當溫暖的第一印象形成後,可能會更願意透露出自己的煩惱和心事,而詐騙者便更能展現出對你的支持和鼓勵。接著,因為常常聽到他的支持鼓勵,會讓你覺得他果然是個比別人更溫暖的人。不過,仔細想想就會發現,若願意向其他人透露煩惱和心事,別人也許也會有一樣的溫暖反應。所以不一定是詐騙者比較溫暖,而是因為你覺得並創造讓他展現溫暖的機會。由於你的「自我實現預言」,詐騙者並不需要一直主動表現得比別人更溫暖,就能繼續維持這個假象。


因此,在防範詐騙時,務必小心,有時挖洞給我們跳的人,其實就是自己!一旦詐騙者成功讓你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你就會自動地去尋找那些支持的證據(驗證偏誤),甚至主動創造讓詐騙者展現良好特質的機會(自我實現預言)!這是詐騙集團整合兩種心理學概念的應用。(文字提供/《你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時報出版)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