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許多人將減重與戒菸視為人生兩大難事,確實如此,據統計,全台超過百萬人罹患肥胖症,應該減重,但知易行難,有些人跟脂肪奮戰幾10年,仍然屬於進行式中。醫師提醒,家長務必注意孩子體重,因為小時候胖,長大後很可能就是胖子,別讓脂肪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負擔。
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 有8項與肥胖有關
據統計,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有關,台灣2016至2019年成人過重或肥胖率達47.9%,等於每2個成年人就有1人肥胖,至於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則為11.21%。
國民健康署「肥胖」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24時為「過重」,BMI≧27時則為「肥胖」。腹部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兒童青少年時期過重、肥胖 將提高罹癌風險
以林同學為例,從小喜歡喝含糖飲料,國中時體重破百,小小年紀肝功能指數就異常,國高中階段在「減重、復胖」循環中度過。上了大學後,因開始重視外表,在醫療團隊協助下,透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1年內體重降至80公斤,目前仍維持減重成果,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胖胖的很可愛、有福氣,但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說,兒童青少年時期過重、肥胖,將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甚至提高罹癌風險,還會影響社交與學習,以及自信心。
肥胖是慢性病 造成身體健康問題層出不窮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肥胖是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以及婦科方面的疾病。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醫師說,許多民眾缺乏正確的減重觀念,以致愈減愈肥,然而減重固然困難,但更大的挑戰在於持續下去,只要循序漸進地減輕5%至10%的體重,就可對健康帶來許多好處。
如何健康減重? 飲食、運動缺一不可
如何健康減重?張皓翔強調,「想要控制體重,飲食、運動缺一不可。」,透過飲食控制,可以瘦下來,因此,輕微、可忍受的飢餓感是必要的,但不可過度餓肚子;至於運動,則需養成習慣,才能降低體脂肪及內臟脂肪。
張皓翔建議,減重時應讓「吃飽、吃巧」,選擇低熱量高纖維食物,增加飽足感,降低飢餓感。每週減輕0.5公斤為目標,連續7天減少500大卡熱量,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
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 體重管理「ACT」
肥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首要健康問題,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將今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主題訂為「全民皆須行動(Everybody Needs to Act)」,呼籲每個人都應該要正視肥胖議題。台灣肥胖醫學會提出體重管理「ACT」3個行動方案:
1.Accompany陪伴與支持:過重及肥胖者需要同理與陪伴,以長久支撐減重之決心,更需要專業醫療協助。小從周邊親友,大至整體社會,都應以支持代替歧視,給予減重者陪伴和幫助。
2.Calories輕卡管理:有效率的減重計畫,應搭配熱量計算及適當的營養調配,加上適度的運動來消耗卡路里,達到健康體重的範圍。
3.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針對民眾端,透過國健署健康99網站等資源,幫助民眾打造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追求健康體態;醫護端由台灣肥胖醫學會對專業人員進行體重管理相關醫學講座,從基層到醫學中心,讓醫護人員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幫助與支持民眾進行體重管理。
延伸閱讀
-
賽車教父廖老大自曝錯誤減重黑歷史 靠胃切手術瘦下來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2037台灣賽車教父廖老大(廖志賢)日前曾在直播提及自己過去體重飆破100公斤,同時患有高血壓和早期糖尿病,為了健康而減重,以激烈的節食手段或吃市售減肥藥,卻都以復胖告終,最終靠袖狀胃切除手術減重成功。
-
過馬路很喘恐是「肺動脈高壓」! 積極治療可與之共存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13305月5日是世界肺高壓日,為提升大眾和自體免疫疾病病友對於肺動脈高壓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宣導如何透過「喘咳血腫暈」口訣與簡單的「PK小綠人」自我檢測法,幫助病友及早發覺肺動脈高壓的警訊,進而就醫檢查與治療。 -
胃鏡肉毒桿菌素治療變小鳥胃 「縮胃針」減食量不動刀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2741辛明哲主任指出,過去3年,中國附醫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是全台最大的胃鏡肉毒治療醫學中心,累積約600至700名患者,在臨床資料上顯示,該手術在BMI高、食量大、體重重男性效果特別好,患者在接受治療後,胃部飢餓感下降,能明確降低食慾;輔以飲食、運動治療,可以達成減重的效果。 -
如何從飲食管控罹癌風險? 營養師教你防癌飲食3步驟
健康養生 / 營養美食1471女星朱芯儀自曝罹患乳癌,以及近期不少名人因為癌症過世,使大眾對於癌症的預防以及健康維持的想法廣泛討論。衛福部統計10大死因中,癌症總是榜上有名,而10大癌症死亡率中,女性的乳癌列入前5名,其他如直腸癌、食道癌等也榜上有名。由於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不少人總覺得自己的飲食愈加不健康。《NOW健康》邀請營養師與大家分享常見的飲食迷思,雖罹患癌症的原因很多,至少我們能夠在可控範圍內做點什麼。 -
如果還有明天?癌友盼多元分攤藥費 及早使用救命新藥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903經過3年多研究,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多個病友團體參考英國CDF(Cancer Drugs Fund)癌症藥品基金,提出「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已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言書,希望在健保體制外,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的基金,照顧經濟弱勢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