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南部1名50歲王先生1年多來飽受下背痛、左小腿及足部麻痛,跑遍多家醫院仍未好轉,經輾轉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檢查後揪出麻痛原因,原來是腰椎滑脫及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才導致走路走不遠,生活大受其擾,所幸透過電腦導航脊椎手術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讓他笑說:「總算不用再走1步休息2步了!」
原熱愛戶外運動因腿麻而不愛出門 檢查才知脊椎脫滑惹禍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表示,患者的兒子為護理師,見到原本喜愛戶外活動的爸爸,因為左腿麻痛變得不愛出門且整天鬱鬱寡歡,家人們都感到很不捨,雖曾到多家醫院治療復健,但效果依舊不如人意。
經輾轉來院安排檢查後,發現病因是第4、5腰椎及薦椎脊椎滑脫加脊椎狹窄合併神經壓迫,經與家人充份詳細說明電腦導航腹式前位及前側位脊椎減壓合併骨融合內固定手術的優點,加上仔細評估與傳統手術優缺點後,決定安排電腦導航微創手術治療,術後隔天即可恢復至接近正常行走,且痛感大幅減少,讓家人大鬆一口氣。
傳統手術需挖開脊椎骨 微創手術避開重要器官
林琮凱醫師介紹,傳統脊椎手術多採背後開刀,需挖開脊椎骨打開全部脊椎腔,神經暴露多,另放置骨融合支架時多需勾開神經根或脊髓,神經損傷風險相對較大,但腹式前位或前側位脊椎融合手術則不會破壞骨骼,手術時自後腹腔置放相對較穩定之大型骨融合支架,放置時不需拉勾神經,肌肉組織也僅做拉撐,並不會將之切斷,因此能大幅減低神經損傷風險,術後也因肌肉組織破壞少,肌肉力量得以保留,一般當日或隔日即可下床活動,甚至幾乎正常行走。
林琮凱醫師指出,許多人擔心手術從腹部進入,是否影響腹內器官,實際上,手術過程會繞過肚子內的大臟器,避開腹腔重要大血管,進入腹腔後直接到達脊椎骨,全程都以不傷害腹腔內的腸子、膀胱或子宮等重要器官為原則進行,算是十分成熟的技術。
此外,前位手術骨融合支架目前雖為純自費支架,但因底部面積比一般健保支架大上許多,相對穩定不少,較能支撐椎骨及身體重量,設計上也多了楔型角度,對於腰椎來說,更能恢復應有的腰椎前凸曲線,以力學結構來說可減少傳統手術術後偶有的平背症候群(Flatkback syndrome),臨床上也能減少鄰近脊椎的退化機會。
林琮凱提醒,由於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或姿勢不良,下背痛已成文明病,多數下背痛只要調整姿勢後,都能改善症狀,但若疼痛症狀持續,且延伸到臀部或腿部,甚至有下肢麻痛無力等症狀,必須趕緊就醫接受診斷及協助,避免病程進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
貧血少婦上腹痛多次被誤診腸胃炎 最後揪出膽結石作祟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40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指出,造成膽結石的原因來自於體內的膽固醇、膽鹽、鈣等物質平衡狀態遭到改變,包括膽汁及膽固醇的飽和度過高、膽鹽過度流失、膽囊排空速度減緩及膽汁濃度改變等,因而逐漸累積形成米粒大小或是更大顆的膽結石。 -
81歲老婦腰痛長達3個月 椎底成型微創手術重拾行動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374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結果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 -
6旬婦人腰痛難維持坐姿 喚醒核心肌群改善下背痛問題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510吳書毅醫師表示,深層核心是控制我們動作穩定的重要角色,大部分下背痛的病人,最常出現深層核心無力,導致淺層肌群過度出力與緊繃的狀況。紅繩運動目前在歐美已被廣泛使用,經過證實對於肩頸痠痛、50肩、下背痛、駝背 姿勢不良,甚至是腰椎手術之後的病人都有所改善。 -
泌尿道感染驚見血尿就醫 檢查發現6公分鹿角狀腎結石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482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表示,患者為家庭主婦,平常生活作息正常,唯獨經常受泌尿道感染困擾,長期下來,因尿液滯留形成尿路結石,直到發現尿液中有鮮血,經檢查發現右腎有鹿角狀結石,經手術治療後,肌酸酐數值順利降到0.97 mg/dl,成功保住腎功能,免除割腎及敗血性休克危機。 -
下背痛難行走復健仍無好轉 就醫後才發現脊椎滑脫惹禍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582林琮凱表示,洪女士原本喜愛戶外活動,每到假日總與親友相約爬山運動,但1年多前因下背痛及右下肢麻痛,接受藥物及復健等保守治療均不見效。輾轉至骨科檢查後發現,第4、5腰椎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神經壓迫造成不適,為了重回山林懷抱,決定接受手術治療,術後麻痛立即改善,隔日即可穿著背架下床自由活動,讓她對復原之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