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的黃怡翔教授所領導的肝癌研究團隊,統整臺北榮總過去10年肝癌臨床資料,提出「7-11」這項判斷標準,並發表新治療策略。「7-11」標準具體來說是:以病人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時,非常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時,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而加總介於7和11之間,即表示病人的預後介於兩者之間。此重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11月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
黃怡翔指出,肝癌為台灣10大死因第2位,當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是多發性腫瘤大小超過3公分,歸納為中期肝癌,雖然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為中期肝癌的標準治療,但中期肝癌的患者為異質性相當大的族群,有接近3分之1的病人因為腫瘤較大和數目較多,並不利於傳統的標準療法,此類病人表現出較差的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以及較高的腫瘤復發率。
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提醒,在臨床上中期肝癌的病人需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因腫瘤太大且是多發性,不僅療效不理想且有肝臟衰竭的風險。近年肝癌免疫治療有不少重大突破,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病人不用擔心肝臟衰竭的風險。1名85歲男性罹患多發性肝腫瘤,最大的肝腫瘤達9公分,初次肝動脈化學栓塞效果不佳,考慮肝動脈栓塞的副作用,王老先生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維持良好。
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建議,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超過11的中期肝癌病人,應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國際研究已證實好幾種標靶和免疫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肝癌。以這位85歲患者為例,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對9公分且多顆的大腫瘤控制效果不佳,還必須面對肝衰竭的風險。因此患者在一開始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治療過程副作用輕微,而且結果令人滿意。嚴重中期肝癌的病患,可以尋求藥物治療的方式,不僅可減少對肝臟的傷害,還可以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
更多NOW健康報導
▸女性嗜吃炸物、珍奶、藥膳補品 子宮內膜異位症恐上身
▸民眾問:我得Omicron了嗎? 必看Omicron症狀整理包
延伸閱讀
-
6旬男肝癌反覆復發抗戰30年! 醫曝:控制肝癌3關鍵
癌症新知 / 肝癌1476現年60歲的林先生(化名),在30歲時確診早期肝癌,當時以手術切除肝臟腫瘤,卻在2年後復發,接續數次肝動脈內化療,控制長達10年仍再度復發。林先生選擇勇敢對抗肝癌,在醫師建議下,持續接受局部燒灼、化學栓塞、標靶藥物等治療。至今30年過去,林先生目前的病況控制良好。 -
國人脂肪肝問題嚴重!這些不良生活習慣 恐增肝癌風險
癌症新知 / 肝癌1489今(28)日為世界肝炎日,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主題「Bringing hepatitis care closer to you (讓肝炎照護更貼近您)」,國民健康署提健康體位的4大訣竅,呼籲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脂肪肝,向肝癌說掰掰。 -
肝基會號召全台16家醫院免費腹超! 最新篩檢結果出爐
醫藥衛生 / 慢性疾病1347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下簡稱肝基會)今年結合世界肝炎日,號召全台16家醫療院所,動員近60位肝膽腸胃專科醫師與4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於 7月24日上午為40歲以上民眾舉辦大規模免費腹部超音波肝癌篩檢,短短3小時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其中2,654人發現異常,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而6人有肝硬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833人有脂肪肝 比率高達57.2 %。肝基會呼籲,有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接受1次腹超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篩檢,以免錯過最佳治病時間。 -
觸碰癒合傷口會痛!竟是神經瘤 醫教「傷口處理原則」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23245歲林女士,2年前搬家時右前臂挫傷,當時腫脹瘀青但不以為意,腫脹消退後發現皮下殘留一小顆粒,碰觸時會有觸電式疼痛感,隨著時間經過,顆粒長大,碰觸時刺痛感逐漸增強,於是就醫,經安排手術切除後化驗為神經瘤。 -
30歲高管輕忽三高竟釀肝癌! 「肝包油」恐增肝癌風險
癌症新知 / 肝癌7048童綜合醫院一般外科及移植外科副主任暨肝癌治療團隊召集人薛冠群醫師表示,臨床上未有B、C肝卻罹患肝癌的患者已超過三成。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就是急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這類患者如同上述陳先生,大多年輕,也常併有三高等代謝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