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高雄報導】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大約有3分之1的育齡女性都有大小不等的子宮肌瘤問題,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莊斐琪醫師表示,子宮肌瘤與雌激素相關,所以育齡女性一旦有肌瘤,會隨年齡增長變大或變多,直到停經後才可能停止生長。至於肌瘤該不該積極治療,則依表現症狀的嚴重程度,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子宮肌瘤依生長位置 可分黏膜下、肌肉層、漿膜下3部位
大多數子宮肌瘤沒有症狀,但症狀表現會與肌瘤位置、大小和數目息息相關,子宮肌瘤生長位置可分為黏膜下、肌肉層、漿膜下3部位。
▸黏膜下:黏膜下的肌瘤會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通常較嚴重,小小1顆就可能造成子宮不正常出血、經血量大導致嚴重貧血,甚至伴有痙攣性疼痛。
▸肌肉層:最為常見,肌肉層的肌瘤長在子宮壁內,症狀因人而異。
▸漿膜下:漿膜下的肌瘤在子宮最外層,往往長到很大都不一定有異常出血症狀。少數肌瘤可能壓迫旁邊其他如膀胱或直腸等器官,出現頻尿、尿液滯留或便秘等症狀。
▲子宮肌瘤位置分布。(圖/莊斐琪醫師提供)
醫學上,目前並無特效藥物能讓子宮肌瘤消失,醫師問診時會先了解患者疾病史、有無生育需求,對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會進行陰道內診,再透過超音波檢查了解子宮肌瘤大小、數量及位置,有些患者需要進一步利用子宮鏡確認子宮腔內肌瘤生長的狀況。
後續的處理方式必須個別評估,包括:症狀、經期紊亂、不正常出血的困擾程度、出血量大是否造成貧血,或是經追蹤發現腫瘤長大速度較快、症狀變明顯等,來決定是否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術中可使用預防沾黏輔助品 降低術後併發症
以往傳統的子宮肌瘤手術必須剖腹,傷口大、恢復慢,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現今運用腹腔鏡的微創手術已相當普遍,可以單孔或多孔微小傷口進行手術,因傷口小術後復原快。然而子宮內血管分布豐富,肌瘤切除很容易出血,若能減少術中出血量,必能加快復原狀況;另外,腹腔內傷口癒合過程有機會造成腸沾黏,這會導致術後經常性腹脹、腹痛等後遺症,也應盡量預防。
醫師通常會於術前與患者說明,建議術中可選擇具有血管組織封合及預防沾黏雙重功能的噴霧型生化製劑,利用噴霧的方式在腹腔鏡下均勻噴灑於手術部位,快速透過封合作用有效減少傷口縫合後的滲血同時可降低和周邊組織發生沾黏的機率。
害怕肌瘤切除手術或想保留子宮的患者,目前也有高能量聚焦的「海扶刀」無創治療選擇,利用超音波的高能量聚焦原理將熱能投入肌瘤,讓肌瘤產生熱凝固壞死,再隨著時間慢慢吸收,不會產生傷口,可提供患者另一種選擇,但須事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
莊斐琪醫師說明,部份多顆、大顆或肌瘤生長位置較深的複雜病例,過去會利用傳統剖腹手術處理,如今達文西機械手臂可幫助醫師精準切除、修復和縫合,讓這類患者也能享受微創手術帶來的好處。已無生育需求的患者,若因肌瘤造成身心困擾,可考慮將整個子宮摘除,技術上莊斐琪醫師提到以自然孔內視鏡搭配達文西機械手臂經由陰道手術是個很另病人滿意的選擇,沒有外在傷口、隔天便能下床洗澡、住院天數短、術後復原快,約手術1周後可正常上班。
切除肌瘤後也可能再復發 必須半年至1年定期追蹤
微創的肌瘤或子宮切除手術後1周內避免讓傷口直接碰水,若想洗澡可於肚皮小傷口上貼防水膠片,術後1個月內避免劇烈活動;若選擇自然孔進入的全子宮切除手術,由於腹壁上沒有傷口,手術後隔天即可洗澡,恢復迅速;值得注意的是,術後1個半月,應避免性生活,以免陰道傷口癒合期再出血。
莊斐琪醫師提醒,未開刀選擇觀察肌瘤的患者,或切除肌瘤後也可能再復發,建議半年至1年定期追蹤。至於許多民眾會聯想肌瘤與雌激素相關,擔心豆漿不能飲用,她認為肌瘤與個人體質、基因也有關,含雌激素飲食切忌過量、適量攝取即可。
延伸閱讀
-
妊娠糖尿病無不適感 輕忽下場恐致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392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周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的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若懷孕前本身血糖已經控制不良,除了懷孕時血糖容易更不穩定之外,也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臨床上已發現越來越多病人孕前已經有血糖問題,但不是所有病人都能適當的被診斷、介入。 -
40至50歲女性出現這3大症狀 恐子宮肌腺症悄悄找上門
兩性關係 / 女人幫1968根據統計,亞洲女性發生率高達20%至35%,但很多人無症狀,不曉得自己有子宮肌腺症。其成因和致病機轉相當複雜,目前醫界仍致力研究中,目前猜測有2大致病原因,一為子宮內膜和子宮肌肉層的交界處遭到破壞,通常是曾生產或人工流產手術;另一因素為雌激素長時間刺激,愈接近停經,經年累月受雌激素刺激愈長,因此,子宮肌腺症更好發於40歲至50歲女性,年輕女性較少見。 -
尿失禁不敢多喝水膀胱竟反覆發炎 雷射治療不再溼答答
兩性關係 / 女人幫1547一般可將漏尿依嚴重程度略分為4級:第1級輕度,咳嗽、打噴嚏、大笑、搬重物時會漏尿;第2級中度,稍微咳嗽、大笑、跑跳快走就會漏尿;第3級重度,走路、做家事就容易漏尿;第4級極重度,嚴重程度在床上翻滾時就會漏尿。婦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婦女產後勤做凱格爾運動,盡速幫助骨盆腔底韌帶的修復,有些人持續半年後就能改善,也有人好不了,必須尋求醫師治療。 -
坐著看報竟雙腳麻木 原來肺癌轉移脊椎骨造成下肢癱瘓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1599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醫師指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且脊椎神經被嚴重壓迫,進而造成下肢癱瘓。更麻煩的是,在胸部X光中也發現了腫瘤,因此判斷是肺癌轉移到脊椎骨,導致病理性骨折。當癌症轉移到骨頭,及稱為「癌症骨轉移」。 -
PGT-A挑選胚胎植入6次失敗! Embrace檢測圓求子夢
兩性關係 / 不孕症6607陳俊凱醫師分享最近1例使用Embrace檢測成功懷孕的個案提到,該夫婦自結婚以來都積極備孕,由於先生工作壓力大、太太輸卵管雙側阻塞,讓備孕之路加倍艱辛,夫妻2人開始接受不孕症治療也有6年歷程(2014年11月至2020年12月)。這段過程中,媽咪嘗試過6次試管嬰兒,在外院輾轉更換過4間台北的生殖中心,其中不乏3間大醫院、1間診所,但成功懷孕次數卻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