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先天性聽力受損的孩子如果能在出生3個月內儘早診斷,滿6個月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
國民健康署自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109年出生的寶寶有16萬697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已達99.1%,其中發現825位有聽力損失的寶寶,均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
早篩檢早發現 把握聽語黃金期
由於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容易被忽略,因此,利用新生兒聽力篩檢,早期發現早期療育更加重要。國健署也特別提醒,如果為聽力損失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的前3個月內有無感染過像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更需要注意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目前全國有317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57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一同為孩子的健康把關。
「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 守護孩子的聽語發展
由於新生兒聽力篩檢通過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會因為遲發性聽損或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仍要請家長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若至3歲、4歲甚至更晚才發現孩子有聽損狀況,對孩子溝通、認知、閱讀及社會情緒等發展會比同年齡的孩子將較為落後。
國健署最後提醒家長們,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出生至2歲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寶寶對聲音的反應及語言的表現,若勾選「否」的答案多於3項以上者,或是平日發現孩子有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或電視經常開很大聲、常聽不到家人叫喚等狀況,應提高警覺並儘早帶孩子就醫檢查。只有早期發現幼童的聽力障礙,予以適當的治療和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對幼童的負面影響。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卵巢癌確診多晚期治療棘手 阻止腫瘤血管新生延長存活
延伸閱讀
-
這款藥物有風險? 研究發現:父親使用易生出缺陷孩子
醫藥衛生 / 藥品安全1340有研究指出,有服用常見的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metformin的男性,如與另一伴生育嬰兒,將增加其孩子天生缺陷的風險。 -
突發性耳聾幾乎發作於單耳 錯過黃金治療期恐喪失聽力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4559造成突發性耳聾的主因有內耳血管阻塞、病毒感染,前者發生機率最高的為三高患者,後者則以皰疹病毒(HSV)最為常見,其餘少數個案可能是外力傷害造成,如外力撞擊、鞭炮聲、煙火,及自體免疫疾病使正常細胞遭受破壞,其他包含癌症、細菌感染等。 -
「高齡社會」來了! 長者功能評估6大指標護銀髮健康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1773我國於今(2022)年1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16.9%,這代表銀髮族越來越多,健康老化成為重要議題。國健署提出「評估長者功能6大指標」長者可以自行勾選答案,晚輩已可協助作答,如有異常,建議就醫並接受檢查。 -
立院一讀通過擴大禁菸場所 限縮吸菸場域降低吸菸意願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1406「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將進一步縮小可吸菸的場域,保障不吸菸者能夠免於二手菸的危害,並提升青少年吸菸的難度。 -
北榮團隊研創「可攜式聽力計」APP 期盼推動全民聽檢
醫藥衛生 / 智慧醫療15553月3日是「世界聽力日」,你多久沒有檢測聽力了?你知道自己的聽力變化嗎?由台北榮民總醫院、陽明大學醫工所和中央研究院組成的耳科聽能團隊,開發出獨創的新式聽力量值表,並結合Ear Scale App和AI雲端聽力監測技術打造「智能聽力檢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