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醫師,我每年都有定期做健檢、抽血驗癌症指數,為什麼還是得肝癌,而且一發現就已經轉移……?」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天佑醫師回想,這是一位45歲令他印象深刻的病患張先生(化名),在確診後詫異又難以接受地和他說道。從事業務的張先生,時常需應酬喝酒,本身又是B肝帶原者,雖然公司年年安排健檢抽血驗癌症指數,卻未合併搭配肝臟超音波檢查。本身已是高危險族群的張先生,某次健檢因抽血數值異常飆升超過20,趕緊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肝臟早已長數顆腫瘤,且已發生轉移。
另一名48歲劉小姐(化名),一樣由公司每兩年安排一次健檢,惟超音波檢查僅能選擇一部位進行。劉小姐每兩年選擇乳房及腹部超音波交替檢查,但抽血檢驗部分僅作一般生理數值測量未深入檢驗甲型胎兒蛋白數值,在某年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已有肝腫瘤,這也是未同時進行兩項檢查延後腫瘤發現時機的案例。因此,黃天佑醫師呼籲肝癌篩檢不可單靠抽血或超音波,應同時合併進行才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肝癌早期無症狀 抽血合併超音波雙管齊下助早發現
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二十年來肝癌皆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二名,主要原因與肝癌難早期發現有關。黃天佑醫師解釋,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除非腫瘤生長在肝臟表面、壓迫到其他器官或肝臟功能已降低到30%以下,否則肝癌幾乎不會引起明顯身體不適。常見的肝臟功能障礙相關症狀,如:黃疸、疲勞、腹痛、食慾不振等,皆不會在早期發生,因此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常常已是晚期甚至如張先生一樣已經發生轉移。
然而,肝癌若能在第一期(即腫瘤未大於3公分)時發現,便可藉由手術或電燒進行治療,效果好的話可以痊癒。因此黃天佑醫師特別提醒民眾,除了定期健檢之外,應同步安排腹部超音波與抽血檢查癌症指數。
黃天佑醫師解釋,臨床統計發現,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癌症指數約僅有三分之一準確度,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可能因肝硬化或腫瘤過小等因素不易早期診斷,最好是兩個檢查同時進行,才可降低兩項檢查彼此間可能發生的疏漏。
晚期肝癌已有健保給付之標靶藥物 患者應積極治療
黃天佑醫師說明,雖然大部分患者確診罹患肝癌時大多已為晚期,但現針對晚期患者已有許多新型治療選擇。如已獲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可望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 OS)大於一年,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及疾病無惡化時間(time to progression, TTP)皆可達半年以上。
黃天佑醫師鼓勵患者不應放棄希望,確診肝癌後仍應積極配合醫囑用藥,可望延長存活期及提升生活品質。由於肝臟負責身體的免疫、營養及解毒功能,是身體相當重要的器官。但肝臟沒有神經分佈,很難及早發現腫瘤生長,建議民眾可至大醫院進行一次完整的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專科醫師將會建議多久後須進行追蹤,後續也可回一般診所追蹤診察。最重要的是檢查不可僅作單一種,應合併檢查才能雙管齊下,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疫情期間WFH久坐情緒差 維持運動習慣兼顧身心健康
▸台灣學習「宇美町式」疫苗接種 施打效率加快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