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3金影帝吳朋奉死於出血性腦中風死亡、藝人黃鴻升則因主動脈剝離逝世、藝人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離世、台大名醫陳信孚因大腸癌病逝,眾多名人猝死及病故,讓2020年壟罩著悲傷感。醫師提醒,勞工健檢為基礎項目,如經濟能力許可,建議接受精密影像檢查,才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大部分勞工健康檢查為胸部X光、基礎血液檢查,都屬較基礎項目,很難提早偵測出心血管急重症、癌症等罹患風險。以癌症為例,多年來位居10大死因排行之首,如果只做血液及超音波檢查等,健診成效有限,建議參考自身健康狀況、家族史等因素,增加高篩檢率的腸胃內視鏡、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精密影像檢查。
錢政平指出,2020年北投健康醫院前5大健檢項目,排名依序為,無痛舒眠腸胃內視鏡、腦血管零輻射磁振造影(MRI)、上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冠狀動脈鈣化分析電腦斷層檢查(CAC)。
為何無痛舒眠腸胃鏡檢查排名第1?錢政平說,大腸癌連續13年名列10大癌症之冠,每年確診患者多達1萬多人,如能早期發現,治癒機率越高。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民眾,若為大腸癌危險族群,飲食習慣欠佳,肥胖或有家族史,建議從40歲開始,每2至5年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除了檢視腸道健康狀態,還可發現食道及胃部早期致癌病灶。
第2名為腦血管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副院長說明,許多腦動脈瘤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不少人則是因為動脈瘤太大而引起梗塞性中風,甚至引發猝死,建議有相關家族史的人務必2、3年檢查1次。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且女性肺腺癌患者越來越多,9成無抽菸習慣,讓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躍居第4名,錢政平建議,40歲開始每2至3年安排1次肺部篩檢,如有家族病史,應需提高警覺。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延伸閱讀
-
男子驗PSA偏高以為攝護腺癌 醫生說明真相他「臉紅」
兩性關係 / 男人幫13701名66歲林先生,100年至108年抽血檢驗PSA數值都在4~6ng/ml間,正常值在4以下,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偶爾有黑影,但大多數是正常,肛門指診也正常,去(109)年PSA為7.12ng/ml較以往高,幸好攝護腺切片未發現異常;另1位59歲陳先生檢查PSA竟然271.33ng/ml,進一步指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 -
婦人無吸菸史肩頸疼痛 檢查發現竟是肺腺癌合併骨轉移
癌症新知 / 肺癌1373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表示,上述兩位患者都沒有抽菸習慣,也沒有明顯家族史或呼吸道症狀,且原發肺癌部位不大,但沒想到初次診斷時就發現嚴重骨轉移症狀,令患者十分沮喪與百思不解,不斷詢問:「我生活習慣正常,家中也沒有人抽菸,怎麼還會罹肺腺癌?」 -
Google與Mayo Clinic合作 設立醫療數據研究辦公室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84根據外電報導,這項維持10年的合作關係,在2019年9月首次啟動,將Mayo Clinic醫院數據儲存在Google Cloud,同時開發出不同疾病機器學習模型、人工智慧診斷、虛擬照護平台等資訊平台,AI指導癌症放射治療治療。 -
腦動脈瘤如未爆彈 一旦破裂可能導致出血性中風或死亡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00錢政平說明,雖然有個「瘤」字,但腦動脈瘤並非腫瘤,而是腦動脈結構異常,血管輕微擴張,等到直徑超過正常血管的程度,就變成動脈瘤,瘤越大,破裂風險越高。 -
2025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中研院跨界為精準健康做部署
醫藥衛生 / 生醫產業1592今年(2021)中央研究院首度跨界,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展開人體資料庫合作計畫,透過擴增社區型健康參與者收案量,加速超前部署。前副總統暨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先生表示,精準健康為我國生醫發展重要的下一步,對於中研院首次跨學術與產業的合作表達期待。中央研究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李德章代表與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皆表示,此次攜手充分展現產學合作精神,有助提升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多元化,未來也將朝向串聯雙方龐大數據發展,成為國家最堅強的精準健康後援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