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自然產還是剖腹產,一直以來都是孕媽咪們關注的議題,有人說自然產恢復快,寶寶較健康;也有人說剖腹產後比較不會尿失禁。究竟哪種生產方式比較好?婦產科醫師認為,選擇對產婦與胎兒安全的方式,才是最好的生產方式。
菡生婦產科診所邱淑芳院長表示,在正常情況下,產婦都適合自然產,好處是恢復較快,即使是會陰部有撕裂傷口,疼痛度也較低,不會留下疤痕,產婦通常在產後數小時便可自行下床上廁所,約3天後即可出院。需注意的是,有些婦女在自然產後,會有尿失禁問題,可多做凱格爾運動,來幫助恢復鬆弛的骨盆底肌肉。
此外,寶寶透過自然產時產道的擠壓,肺部會較為成熟,原本存在於呼吸道中的羊水,也能藉由產道擠壓而排出體外。邱淑芳院長說,根據臨床接生經驗,自然產的寶寶哭聲大多較為響亮。然而,若是胎兒較大而導致難產,或者產程遲滯的情況,就必須緊急剖腹產。由於剖腹產時,醫師能直接處理傷口及胎盤,因此能減少產後大出血的狀況,產婦惡露也會較少。
邱淑芳院長進一步說明,一般而言,產婦若前1次是剖腹產或子宮曾手術,則必須剖腹產,以免有子宮破裂的風險;或者產婦有前置胎盤、重度子癲前症、有嚴重子宮肌瘤、菜花或皰疹,以及胎兒體重超過4公斤以上、40歲以上的高齡產婦等,自然產恐會影響寶寶健康,生產風險也較高,因此也會事先建議剖腹產。
邱淑芳院長指出,剖腹產由於腹部傷口較大,通常需住院5至7天,而最需注意的是術後沾黏問題。剖腹產是從腹部到子宮,1層1層的切開,手術過程會破壞原本包覆著器官做為隔離組織的保護層,因此有可能會造成組織間的沾黏。若發生沾黏,恐導致慢性骨盆腔發炎疼痛、容易脹氣,若輸卵管沾黏恐導致不孕。
要減少組織沾黏情況,可使用「防沾黏薄膜」覆蓋於子宮傷口,防沾黏薄膜是婦科手術常見的醫療器材,屬玻尿酸成分,約7天內人體會自行吸收,四周後排出體外。邱淑芳院長曾收治1名35歲產婦,第1胎足月時羊水破裂,但子宮頸一直只開2公分,待產超過24小時,且產婦有發燒現象,與產婦及家屬充分討論後,緊急剖腹產,並使用防沾黏薄膜,術後恢復良好,2年後再生第2胎,同樣採用剖腹產,術中發現子宮狀況良好,組織間平滑,也沒有沾黏情況發生。
邱淑芳院長提醒,剖腹產後2周內不宜進補,並建議使用束腹帶,避免傷口滲血,也減少疼痛度。孕期中應按時產檢,懷孕6個月後注意胎動,產後注意出血及傷口狀況。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若需剖腹產,應慎防術後組織沾黏,一旦發生沾黏,治療較為棘手,並會造成產婦日後身體不適及影響再次懷孕的可能性。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延伸閱讀
-
舞蹈老師上課怕漏尿! 婦科醫師:擺脫溼控人生有方法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2551一般而言,應力性尿失禁源於骨盆腔基底無力或尿道括約肌鬆弛,無法藉由藥物獲得改善,郭安妮進一步說明,應力性尿失禁通常可分為4級,第1級輕度,咳嗽、打噴嚏、搬重物、大笑時會漏尿;第2級中度稍微咳嗽、大笑、快走就會產生漏尿;第3級重度,走路、做家事就容易漏尿;第4級嚴重程度時就連在床上翻滾也會漏尿。 -
剖腹產腹腔沾黏風險高 術中選對輔助醫材可提早預防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1921呂泓逸醫師補充,也有產婦明明選擇自然產,最後卻因為骨盆腔過小、待產時陣痛過久導致無力,發生產程遲滯現象,最後必須吃「全餐」,在歷經自然產陣痛的煎熬後,仍要挨上一刀剖腹,才能順利產下寶寶,這也是原本預計自然產的產婦最擔心的狀況。 -
孕婦主動脈剝離數次瀕死 剖腹產逾16小時手術保住母子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1382蔡貴棟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發生率約每年每10萬人口的2到2.5個百分比,好發於動脈硬化、三高、肥胖、先天性結締組織病變患者,「另外,孕婦在第3產程時,受胎兒成形影響會增加20%的母體心臟輸出量,併發主動脈剝離的風險是同齡無懷孕女性的4倍。」 -
講座報名/打破不孕迷思 王呈瑋醫師好孕開講
醫藥衛生 / 名家開講1547王呈瑋說明,女人從出生就已經決定好這一生總共有多少顆卵子,並不會另外增生,一般女性體內約有200萬顆,但可受精的卵子卻僅有480顆,因為每個月在排卵的過程中,其實是有好幾顆卵子都在排隊,但唯有1顆能被判定為「優質卵子」,它將吸收身體所有的養分,造成其他卵子萎縮,最後才順利由卵巢排出。 -
經痛90%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體積擴張7倍最嚴重恐不孕
兩性關係 / 女人幫1776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鄢源貴表示,當經血排除不完全,有可能殘留在子宮內壁或回流到輸卵管或以外地方,例如卵巢、膀胱、大腸等縫隙,就有可能發生子宮內膜細胞異常增生,也會發生發炎反應。經痛是很常見症狀,也可能誘發嘔心、想吐、腹瀉等不適,長期發炎則容易發生組織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