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發布民國107年(2018年)10大癌症,總共有11萬6,113人新確診癌症,約每4分31秒就有1人罹患癌症,相對前1年快轉11秒,大腸癌連續13年第1名,共有16,525人新確診,比較男女癌症發生差別,男性前3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肝癌,女性前3名則是乳癌、肺癌、大腸癌。
10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3年第1名 子宮體癌超越食道癌
國健署癌症防制組林莉茹表示,相較前1年,民國107年癌症發生人數增加4,447人,癌症發生年紀中位數同樣是63歲;10大癌症發生排比分別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食道癌退出10大癌症,子宮體癌則由去年11名,上升1名到第10名。
林莉茹強調,以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分析,107年每10萬人就有309.8人罹患癌症,比較前1年增加4.4人,但大腸癌與肝癌相較106年,每10萬人減少1.1人與0.7人,在大腸癌首次看見50到84歲各年齡層發生率都下降,很可能是因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下,先發現了癌前病變去除,讓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女性肺癌發生率首次超過大腸癌 乳癌持續發生率最高
區分男女癌症發生排名,男性分別是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女性分別是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胃癌;男性癌症發生人數61,779人,女性癌症發生人數54,352人。
林莉茹補充,肺癌早期發生比率相較10年前增加2.1倍,107年早期癌(0期與1期)發現人數,成長最多的是肺癌,增加551人,同時女性肺癌由106年第3名成長到107年第2名,乳癌首度超越大腸癌;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未來若有1等親內發生癌症,就有可以先讓家屬了解可能風險。
男女性癌症最大差別口腔癌與食道癌 菸酒檳榔上呼吸道健康大殺手
另一方面林莉茹也說,比較男女10大癌症最大差異,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是女性10.8倍與14.8倍,研究指出吃檳榔民眾口腔癌風險增加28倍,上消化道癌症(口腔、咽、喉、食道),也會同時提高5倍,如果檳榔、菸、酒都有習慣,上呼吸道癌症發生率則提高至10.5倍。
王英偉則說,目前國內吃檳榔民眾有陸續下降,但癌症是慢性疾病,減少接觸危險因子降低發生率,時間可能會再往後推,但相信口腔癌發生率未來會開始下降;同時子宮頸癌發生率,應該也會隨著子宮頸癌疫苗施打,慢慢開始下降,目前在校園接種率都能90 %,相關數據未來也能慢慢顯露。
▲王英偉署長呼籲,想要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就應定期至醫療院所進行防癌篩檢。(攝影/陳敬哲)
國健署提醒提早接受篩檢 提早治療減少死亡風險
國健署提醒民眾透過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於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研究也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26%的口腔癌死亡風險。
國健署補充,肺癌早期比率為10年前的2.1倍,推測可能因100年國際知名新英格蘭期刊發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55至74歲重度吸菸者2年3次,較X光可低肺癌死亡率約2成,以及與衛福部自103年起執行對吸菸以外危險因子肺癌篩檢研究推動,民眾自費檢查及參與LDCT相關研究計畫增加有關。
王英偉署長呼籲,想要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就應定期至醫療院所進行防癌篩檢,因癌症的發生可能是數10年的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指出3至5成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實證醫學證明,4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糖尿病營養補充怎麼選? 看懂標示這「鉻」不能缺!
延伸閱讀
-
健保肺癌給付2019年耗費164億元 平均22.8萬元創新高
癌症新知 / 肺癌1263健保大數據顯示,去年健保醫療支出前10大癌症,前5名排序與2018年相同,第1名為肺癌,共花164億300多萬元,7萬1,900多人就醫,平均每人支出22萬8,000元。 -
女星39歲罹乳癌標靶藥物控制 醫:有家族史應提早篩檢
癌症新知 / 乳癌1326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治醫師季懋欣表示,由報導與相關資料判斷,39歲確診乳癌相對其他患者比較早,比較可能原因在於遺傳或基因變異,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BRCA基因異常,就有50%以上機會發生乳癌,因此具有2等親內乳癌家族史女性,年輕時就可以先藉由乳房超音波發現早期病兆。 -
便便好臭是腸道警訊? 出現「3形狀、4異色」要小心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281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文峰表示,排便頻率從1天3次到3天1次都是正常的範圍,依照個人的情形而定,有人吃得很少或是腸道蠕動較慢,可能3天才排便1 次,有人排便較順暢,1天可以大便2~3 次,如果大便的形狀、顏色都正常,就代表腸道很健康。 -
台灣大腸癌地圖都會區盛行率高 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癌症新知 / 腸癌1678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 -
戒除檳榔是口腔癌防治重點 定期篩檢下修罹癌率奏效
癌症新知 / 口腔癌1327台灣檳榔嚼食的問題一直是口腔癌發生率高的主因,依據台灣最新的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排名第4,年齡標準化後,每10萬人有41.15人罹患;男性口腔癌症死亡率也是第4名,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15.04人。因此,降低檳榔嚼食率、協助民眾「戒檳榔」一直是口腔癌防治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