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 巫漢盟】門診1對爸媽帶了滿月大的寶寶來打預防針,在阿包醫生還未解開衣服檢查前,就注意到他的肚子中間區塊有明顯的突起。
接著我就問媽媽:「媽媽,妳應該納悶為何寶寶的肚臍看起來不太一樣吧?」媽媽急忙地說:「阿包醫生,你怎麼知道?他自從臍帶脫落後,我們就發覺他的肚臍不時都會凸凸的,而且哭鬧的時候更明顯,我們有嘗試用手去壓,但都沒有用,這是為什麼啊?」
接著我解開包屁衣,果真就是很明顯的臍疝氣,也就是臍帶脫落時周圍的肌肉還沒完全閉合,因此腹部內組織就會從這個缺口擠出,形成肚臍的膨出,這次阿包醫生就要來聊聊什麼是「臍疝氣」。
什麼是臍疝氣?
臍疝氣指的是當人體中的腸子、空氣、體液等腹部內組織從腹壁肌肉中的弱點或缺損擠出,導致肚臍周圍突出,外觀上看起來就是凸肚臍,好發於1歲以下的寶寶與早產兒。
其中,部分寶寶在剛出生時並不會發現,直到臍帶脫落時,因為臍帶附近的肌肉尚未關閉密合,這時腹內組織從縫隙中擠出,就會形成臍疝氣。
平時照護這樣做
當發現寶寶有臍疝氣時可先前至兒科門診就診,醫生會評估臍疝氣程度及範圍,大多數的臍疝氣會在1歲內逐漸消失,不須特別處理。
而部分爸媽詢問,臍疝氣是否會疼痛,答案是不會,但因為當寶寶大哭時,臍疝氣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因此讓不少爸媽心疼,這時爸媽不需太擔心,先安撫寶寶,盡量讓孩子情緒盡快穩定下來,腹壓就會下降,原本不小心跑到肚臍周圍的器官也會慢慢復位,降低凸出症狀。
臍疝氣的就醫時機
一般來說,臍疝氣會在1歲內逐漸消失,但若是發生以下狀況應該盡快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修復:
1.寶寶2~3歲時仍未消失。
2.寶寶哭鬧不已、嘔吐、精神狀況差。
3.肚臍變得紅腫凸出甚至發黑。
阿包醫師小叮嚀
臍疝氣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大多會自然消失,因此爸媽不必過於擔心,而部分傳統做法會用硬幣或彈性繃帶等刻意壓平肚臍,但這些做法無益於改善,因此平時不需特別壓下去,以免使寶寶產生不適。
編輯:王詩茜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季節轉變鼻過敏反應大 藥物噴劑只能治標想治本靠這個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轉載原文出處:寶包肚臍凸凸腫腫的?原來是臍疝氣
★FB粉絲專頁:兒科醫師陪你養寶包
阿包醫生網站:www.drwubow.com
延伸閱讀
-
小兒發燒脖子腫恐後咽腔膿瘍 一旦呼吸困難危險致命!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245什麼是後咽腔膿瘍?後咽腔膿瘍是深頸部感染的1種,指病患在後咽處長了1個膿包,並且根據膿的位置及大小會引發不同的症狀,而常見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或食道異物損傷等等。而深頸部感染非常危險且致命,因為它使細菌感染並入侵深頸部筋膜間隙,造成頸部發炎及化膿。花蓮慈院小兒部秦家翊表示,後咽腔膿瘍在幼兒病症中算是急症之一,若未及時治療,膿瘍壓迫呼吸道,可能造成急喘以及哮鳴聲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呼吸困難。 -
腸胃炎腹瀉體內電解質恐失衡 錯用運動飲料反加重脫水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13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秉昇表示,當發生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時,最好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因身體在生病狀態下,需要營養提供細胞分裂修補受傷部位,如果營養不足,反而減緩身體恢復速度,因此除1歲以下仍喝母乳的小小孩,1歲以上可以開始吃一般食物孩子與成人,最好維持基本飲食。 -
產後調理必須講究! 網友挑月子中心8大搜尋條件公開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471辛苦懷胎10月產下嬰兒後,放鬆身心靈必然是懷孕媽咪們最需要的,從常被提到的「按摩椅」、「月子中心餐點口味」和「房間隔音效果」等關鍵字即能發現,因此月子中心提供的月子餐以及相關住房環境和設施,能否讓媽咪們享有尊榮般的享受,便是在選擇產後調養身體之地時的重要考量。 -
新手爸媽育兒慌 掌握睡覺和喝奶關鍵讓孩子頭好壯壯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345所謂「一暝大一寸」,新生兒出生後最重要的2件事情就是睡覺和喝奶,可見新生兒的照護著重於休息品質及營養補給。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的建議,母乳是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應於出生後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約4至6個月大,在這段期間內(開始添加副食品之前),切記「不須」額外補充水分,以免占了胃容量而導致營養不良或是水中毒。嬰兒於4至6個月大時可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 -
入秋2大病毒作怪! 兒科門診腸胃炎腹瀉就診寶寶激增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1511諾羅病毒是一群可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潛伏期約1至3天,各年齡都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