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年近60的陳先生最近這一兩年來,總覺腳底小腿發冷、痠麻,奇怪的是,腳毛還會脫落,年輕時小腿毛濃的嚇人,現在卻是光禿一片,日前因為走路疼痛、下肢無力,至復健科就醫,但病情不見好轉,被轉介至心臟科,檢查確診為下肢動脈栓塞。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表示,動脈阻塞是指斑塊或血栓堵住動脈血管,影響血液的流通,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和心臟血管阻塞等急重症,但也可能出現在肢體周邊血管,且因症狀較輕微,容易被忽略。
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於下肢深層靜脈、下肢動脈,下肢深層靜脈阻塞症狀為組織瘀血、肢體嚴重水腫、皮膚潰爛發炎等現象。下肢動脈阻塞輕者肢體末梢疼痛、間歇性跛行,重者將導致肢體有傷口、壞疽,甚至必須截肢。
資料統計,台灣1年約有8,000例截肢手術,其中6,000例為動脈阻塞而截肢,術後住院期間68天內死亡率達18%,即使順利出院,1年內死亡率高達34%。
「久坐久站族應注意靜脈血栓栓塞」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洪俊聲說,靜脈比動脈更容易形成血栓,原因為血流較動脈慢,如為淺層靜脈性栓塞,就是常見的靜脈曲張,至於深層靜血栓,相對恐怖,治療棘手。
當靜脈的血流緩滯或被血栓阻塞時,深層靜脈血液積在下肢血管,此時,腳部細胞組織腫脹,造成下肢冰冷、疼痛,且皮膚出現微小的出血紅點,如果組織過度腫脹,阻擋動脈血液灌流,皮膚就會發紫發黑,需緊急就醫,否則恐得面臨截肢厄運。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說,以往血管阻塞性疾病被們認為是老年疾病,但近年來卻有年輕化現象,原因為年輕族群不運動、習慣久坐、慣性熬夜及嗜吃高油脂食物,導致血液濃稠、循環減緩,以致血管容易粥狀硬化,甚至產生血栓。
如何避免下肢深層靜脈栓?陳志成提醒,切勿久坐久站,平常應該多喝水,養成運動及良好生活習慣,飲食均衡且清淡,冬天氣溫低,應注意保暖。如覺下肢無力、冰冷,走路不舒服,務必立即就醫。
更多NOW健康報導
▸耳鳴24小時不間斷折磨人 這些致病危險因子你有嗎?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延伸閱讀
-
日研究喝綠茶降腦中風、心梗死亡風險 記得選擇無糖!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395大阪大學公衛教授磯博康,分析1988年至1990年日本有意願參加調查的民眾,40至79歲共4萬6,213人,平均調查約18.5年,當中發生腦中風死亡約478人,心肌梗塞死亡共1,214人,有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病史共4萬4,521人。 -
快戒了!年抽40包以上香菸 致命性腦中風機率增3倍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95研究合著者是耶魯醫學院的Guido Falcone博士表示,先前的研究認為吸菸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風險較高的確有關,但尚不清楚是吸菸或其他疾病(如高血壓)才造成中風。不過,就像其他類型的中風一樣,吸菸與中風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
自行車好手無預警腫20公斤! 就醫發現嚴重心衰竭惹禍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527楊峯菁醫師說,一聽到水腫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腎臟問題,其實水腫也是心衰竭的標準症狀。他表示,造成心衰竭的主因和心肌炎、冠狀動脈阻塞有關,心肌之所以會感染而發炎,和喝酒、感冒、罹患糖尿病等有很大關聯,至於冠狀動脈阻塞則主要和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因有關。 -
AI人工智慧不僅改變生活 也正在改變你我的醫療行為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409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近年在院長陳瑞杰的領導下,積極導入智慧醫院,他認為在進行人工智慧前,全院數位化是必經過程。「這幾年北醫團隊在數位化的建置上已經趨於完整,無論從掛號、報到、繳費、加護病房,甚至到給藥系統等,都可見人工智慧(AI)的蹤跡,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與照護品質。」
-
高血壓出現胸悶勿掉以輕心 恐冠狀動脈阻塞徵兆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538林先生自述,過去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為了減重,1周平均跑步3至4次,每次5公里,雖然每年健檢除了高血壓外,報告上沒有其他紅字,但總是覺得慵懶沒精神。直到去年底發現血壓經常飆到200mmHg,爬上2樓難如登天,跑500公尺便跑不下去時,驚覺身體有異狀,才趕緊赴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