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棠棠是早產兒,24週提早報到,體重僅675公克,還比大杯手搖飲還要輕,出生後立即接受醫療照護,在醫療團隊137天努力下,才能出院,但回家之後,又是1場考驗,因為棠棠需戴著氧氣機及鼻導管,讓棠棠媽媽常無助地哭泣。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今年宣導主題為「一起關心早產兒的未來」,國民健康署與早產兒基金會共同發布《早產寶寶健康手札》,希望透過這本23頁的小冊子,幫助家長紀錄照顧寶寶的點點滴滴,也可作為與醫師溝通的工具。
棠棠媽媽說,「生了孩子會變笨,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因為忙,容易晃神,隨手寫筆記,但紙條一下就不見,只好盡量將記錄孩子資料的筆記往抽屜丟,現在有一本專屬早產兒的手冊,相信對家長來說,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吳昭軍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有些早產寶寶迫不及待來到這個世界,很多生理狀況都未成熟,需要更多的醫療照護及支持,協助孩子健康的長大。
為此,國健署與台大合作,在國內眾多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傳播及衛教等領域專家集思廣益下,並與20名早產兒家長訪談,彙整所有意見後,完成《早產寶寶健康手札》。
《早產寶寶健康手札》適用於出生至矯正年齡2歲以前(所謂矯正年齡是指以媽媽的預產期來計算寶寶的年齡,以目前日期減預產期日期即可計算寶寶的矯正年齡)之早產寶寶,內容共具6大特色:
1.依早產兒歷程分段建構:依多數早產兒特殊歷程分3部分,住院期的醫療照護、出院準備期及居家照護成長紀事,讓父母容易掌握可能面臨的問題。
2.主要照顧者的自我察覺:包括出院前自我照護認知檢測、自我情緒紀錄等。
3.重要醫療紀錄:提供照顧者記錄寶寶照護問題、重要就診日、用藥紀錄及衛教重點。
4.寶寶發展評估紀錄:記錄寶寶達成矯正年齡發展狀況,提醒未達標準應返院診察,另提供寶寶的第1次紀錄(第1次笑、翻身)。
5.QRcode連結資訊:各階段紀錄中提供相關照護衛教資訊,且將各縣市政府、非營利組織之相關補助,發展遲緩轉介補助及免費關懷諮商等資源以QR code連結提供照顧者參考。
6.黑白視覺圖卡:提供父母可撕下給寶寶看,藉以刺激寶寶視覺神經及大腦發展。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表示,對於醫療人員以及家長來說,早產兒的誕生與成長,是一段相當煎熬的過程,這本手冊雖然才23頁,包含住院、出院、居家等各階段的重點提示,讓父母詳細記錄寶寶所有狀況,強化醫病間溝通,相信能讓早產兒更健康平安地長大。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輩肌少症恐釀骨鬆骨折 這樣補充蛋白質可解「微肌」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