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全台糖尿病患者約有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大宗。義大大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姜和均說明,民眾若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3多1少」症狀,即為高血糖的症狀,尤其體重快速下降更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的代表性症狀,可能需要適時補充胰島素。
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規劃,有些患者因為恐懼和迷思,不願使用胰島素,必須經由溝通來扭轉患者對於胰島素錯誤的印象。然而對於長期缺乏胰島素的身體來說,使用胰島素有如久旱逢甘霖,降血糖的效果明顯,呼籲糖友應及早與醫師討論胰島素的使用。
胰臟如工廠 及早補充胰島素避免胰島細胞過勞
以1個簡單的比喻,人體內的胰臟就像1座工廠,由胰島細胞產生胰島素,若血糖開始上升,胰島細胞會加班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也就是「代償」現象,一開始雖能達到供需平衡,但也會使胰島細胞過勞而逐漸凋零,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及早介入胰島素治療,除血糖更加平穩外,也可以讓體內的胰島細胞減少負擔。
姜主任進一步分享,以2位同樣罹病10年以上的資深糖友進行比較,其中1位很早就接受胰島素治療;另1位則服用多種口服藥,血糖卻始終控制不佳,雖然之後改成施打長效胰島素,搭配3次餐前速效胰島素以強化控糖,然因體內的胰島細胞功能衰退,無法有效緩和或代償血糖變化,大幅增加長期控糖的難度。此外,從連續血糖監測(CGMs)的分析顯示,當胰島細胞功能已明顯衰退時,可以發現血糖波動變大,控糖難度更高。
▲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及早介入胰島素治療,可以讓體內的胰島細胞減少負擔。(圖/照護線上提供)
胰島素搭配血糖監測 血糖控制更精準
目前美國糖尿病醫學會發表的糖尿病治療準則中,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或是使用強化型胰島素注射的患者,已將連續血糖監測納入控糖的建議工具之一,連續血糖監測裝置是藉由埋在皮下的探針,偵測組織液的糖份濃度,以描繪出完整的血糖曲線圖,比起指尖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更能反應精確的血糖變化。姜主任補充,連續血糖監測是未來糖尿病照護的趨勢,掌握自身血糖的起伏,才可以更有效且精準的控制血糖。
而新一代長效型胰島素藥效釋放平穩,部分患者藉由新一代長效胰島素的穩定藥效,可以讓基礎血糖曲線更加平順,較不易引起半夜低血糖。在控糖過程中,如何避免低血糖是很重要的議題,夜間失眠、晨間高血糖、突發性暈厥,都可能是低血糖的線索,因此糖友們可與醫師討論避免低血糖的策略,若能配合連續血糖監測更能有效找出問題癥結,當患者和醫療團隊清楚掌握血糖變化後,能讓胰島素的使用更為精準安全。
▲連續血糖監測是未來糖尿病照護的趨勢,掌握自身血糖的起伏,才可以更有效且精準的控制血糖。(圖/照護線上提供)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三多一少」當心糖尿病 胰島素搭配血糖監測控糖更穩定 】
更多NOW健康報導
▸香菇水煮湯添香氣又不浪費? 小心湯頭變農藥喝下肚
▸新興茶飲種類多元 可可豆殼、咖啡葉用來泡茶真健康?
延伸閱讀
-
講話像含滷蛋竟是缺血性中風 血栓溶解劑及時救命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288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表示,該患者有10多年的糖尿病史,平時都在診所規律拿藥控制血糖,日前清晨2點半,家人發現患者左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楚,緊急送往急診,經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並無大血管阻塞,不過根據家人描述,從發現狀況有異到送達醫院,已經超過3個小時,與家屬討論後,決定自費施打血栓溶解劑(rt-PA)治療。 -
經期異常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 中醫調理輔以針灸可改善
兩性關係 / 婦科診療室13461名30歲江小姐,1年多前生完第2胎以後,隨著哺乳期結束,恢復月經周期但時間卻不規律,常伴隨腹痛,或數日後中斷,過沒幾天又出血,月經周期10至80天,診斷後認為是氣血不足,造成月經不規律,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黃千毓給予人參養榮湯加上六味地黃丸加減,月經周期逐漸穩定。 -
眼部病變不可逆 糖尿病患者失明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
健康養生 / 視力矯正1342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盛行率高達約11%。當血糖超標時,全身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可能發炎、硬化、病變,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共病」。高血糖會傷害大血管,使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使腎臟受損,導致蛋白尿及慢性腎病變,患者解尿時泡泡愈來愈多,最後可能需要洗腎。 -
周邊血管阻塞嚴重恐壞死 出現這症狀應立即就近診斷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426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潘恆宇醫師表示,周邊血管阻塞是1種漸進式的慢性疾病,初期幾乎毫無症狀,後來因為足趾傷口久久未癒與四肢末梢疼痛,在許多基層診所反覆求診,最後進展到足趾變黑壞死,才被發現是血管阻塞導致。 -
冷空氣來襲泡溫泉去寒 忘記喝水小心血液濃稠出現血栓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755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當溫泉池在戶外,脫下衣服前往浴池路途中,當皮膚接觸到冷空氣血管會立刻收縮,血壓就會跟著上升,如果原本就有高血壓,也沒有把病況控制好,這時就有機會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危險;郭志東提醒,發現自己接觸到冷空氣,有胸悶或頭暈等症狀,就不要勉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