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美國癌症協會最新1篇研究發現,15至39歲青年族群中,罹癌比例逐年增加,其中以甲狀腺癌的增加幅度最大,大部分為沒有症狀性「頸部腫塊」。由於年輕族群罹癌後病情進展較快,且死亡風險更高,專家建議,年輕人也必須多關心自身健康狀況。
該項研究的負責單位為美國癌症協會,研究人員按照年齡將受試者分為15至19歲、20至29歲、30至39歲等3組,發現從2007年至2016年之間,所有年輕成年人的總體癌症發病率都有所上升。
其中以甲狀腺癌上升幅度最為明顯,在20至39歲的人群中每年增長約3%,在15至19歲的人群中每年增長4%,特別是20多歲的女性中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是男性的3-5倍,以沒有症狀的「頸部腫塊」為最常見。
該項研究也發現,在三組年齡組中,與肥胖相關的幾種癌症的發病率均有所增加,例如,腎臟癌在所有年齡組中增加3%,婦科癌症在20至39歲組中約增加3%,結直腸癌在年齡組中小幅上升1%。
最新台灣癌症資料統計顯示,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屬於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在女性10大癌症中排名第4,男性則在10名之外,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為男性的3倍。
雙和醫院頭頸部癌症治療團隊召集人、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陳聰明表示,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尤其是50歲以上女性,至於年輕癌友則相當少見,一般與家族史、輻射暴露以及長期缺碘等因素有關。
為何甲狀腺癌新增個案逐年增加?陳聰明認為與篩檢儀器進步有關,有些腫瘤還很小顆,就被揪出來,以韓國為例,最近幾年實施甲狀腺癌普篩,新增個案隨即暴增。
陳聰明提醒,如有甲狀腺癌家族史,務必提高警覺,定期回診,接受超音波檢查,但如果沒有家族史或是長期缺碘等危險因子,則不建議接受篩檢,以免自己嚇自己。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沈彥君表示,早期甲狀腺癌幾乎沒有症狀,難以察覺,需透過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一般建議,出現下列5大症狀:(1)局部腫大或腫塊、(2)頸部疼痛、(3)吞嚥困難、容易嗆到、(4)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5)呼吸困難,就應該就醫,接受檢查,以確定為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延伸閱讀
-
男子驗PSA偏高以為攝護腺癌 醫生說明真相他「臉紅」
兩性關係 / 男人幫13531名66歲林先生,100年至108年抽血檢驗PSA數值都在4~6ng/ml間,正常值在4以下,攝護腺超音波檢查偶爾有黑影,但大多數是正常,肛門指診也正常,去(109)年PSA為7.12ng/ml較以往高,幸好攝護腺切片未發現異常;另1位59歲陳先生檢查PSA竟然271.33ng/ml,進一步指診切片確診攝護腺癌。 -
Google與Mayo Clinic合作 設立醫療數據研究辦公室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84根據外電報導,這項維持10年的合作關係,在2019年9月首次啟動,將Mayo Clinic醫院數據儲存在Google Cloud,同時開發出不同疾病機器學習模型、人工智慧診斷、虛擬照護平台等資訊平台,AI指導癌症放射治療治療。 -
5大健檢項目皆與癌症有關 及早檢測預防勝於治療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1484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大部分勞工健康檢查為胸部X光、基礎血液檢查,都屬較基礎項目,很難提早偵測出心血管急重症、癌症等罹患風險。以癌症為例,多年來位居10大死因排行之首,如果只做血液及超音波檢查等,健診成效有限,建議參考自身健康狀況、家族史等因素,增加高篩檢率的腸胃內視鏡、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精密影像檢查。 -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癌症新知 / 抗癌密碼1810所謂「防癌新生活」就是養成「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等5大防癌好習慣,臨床顯示,只要落實於生活,就能降低6至7成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症調查報告,2020年乳癌位居全球盛行率最高的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則分居2、3名。至於台灣最常見癌症則是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 -
「癌」友倍力GO! 防癌知識大考驗回答問題抽好禮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1637對抗癌細胞,需要充足的體力才能戰勝,如何做好抗癌期間的營養補給?對抗癌症,建立正確觀念加「倍」給「力」!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