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小光升上小學3年級後,新的班級導師經常向爸媽反應小光在課堂上時常動來動去、無法專心,甚至跟同學在課堂上說話或玩了起來,隨著學期接近尾聲,小光似乎越來越難跟上學習進度,回家功課也越寫越晚。導師向爸爸、媽媽表示,小光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家長陪同就醫。經過醫院完整的評估後,醫生向家屬和小光詳細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小光也自述有時明明就想聽老師上課,卻還是忍不住分心。聽取了醫師建議,並配合醫師開立的藥物進行治療。經過一段時日,小光發現自己可以更專心,對學習更有興趣,爸媽和老師也不再為此而關係緊張了。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王彥欽醫師說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是指大腦中包含前額葉在內等掌管注意力、控制與計畫的腦區發展異常的疾病,目前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會導致ADHD,但家庭與學校的介入可能影響日後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其他情緒、行為問題。這些孩子因為專注力與衝動控制能力不佳,所以在學校課業、完成日常生活程序、組織與規劃事情等方面時常受到挫折。這樣的挫折連帶影響孩子的自信與人際關係,若是大人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明明做得到只是不願意做,而因此對孩子多指責,反而不利孩子的發展。
王彥欽說明,現今醫療資訊普及,一般社會大眾對ADHD有較多認知,但也有許多人憂心ADHD是否被過度診斷,反而讓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事實上,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經過完整的臨床評估,搜集不同情境下的資料,必要時配合智力測驗、注意力測驗等項目才能確定。除了專業診斷外,同樣重要的是要釐清這些注意力不足或過動、衝動的症狀造成哪些困擾?了解孩子、老師與家長對這些困擾的認知,才能針對孩子的困難給予適當的協助。
王彥欽醫師進一步說明,ADHD的治療必須考量孩子的需求,有時孩子過動跟衝動的症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較能自己控制。家長與老師不必將ADHD過度解讀,在瞭解孩子的需求後,可針對生活規劃、溝通與管教方式開始著手,透過正向引導與有秩序地安排,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並減少可能讓孩子分心或難以控制衝動的環境干擾因子。
若ADHD的症狀仍顯著影響孩子的學習、人際關係、甚至情緒狀態,藥物是目前研究中最能有效改善的治療方式。許多家長因為擔心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而拖延孩子接受藥物治療的時機,其實許多研究都顯示副作用大多短暫而輕微,或者可透過轉換藥物劑型改善,在醫師審慎評估下使用藥物,反而可減少長期的情緒困擾或其他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有時家長或老師把用藥當成對孩子問題行為的懲罰,也可能造成孩子對藥物的反感。比較正向的態度應該是讓藥物成為1項工具,協助孩子克服專注力的困難,讓孩子完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王彥欽提醒,孩子在各種情境中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子,無論有沒有ADHD,家長與老師其實都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角色,也都能提供孩子正面的影響,若能積極溝通、尋求共識,才能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給予積極協助與鼓勵,對於ADHD的完整治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更多NOW健康報導
▸葉黃素別亂吃! 眼科醫師:慎選品牌、吃對時間很重要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延伸閱讀
-
你有午休習慣嗎? 研究發現中午小睡片刻讓思緒更清晰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15這項新的研究是由上海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年失智症及相關疾病中心的Lin Sun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居住在中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西安)的2,200多位60歲以上成人的數據,並對他們進行測試。 -
第1天上班無精打采好焦慮 6招終結收假症候群快筆記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420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收假症候群常發生在上班族、學生等2大族群,症狀為上班、上學之後,充滿憂鬱、焦慮、躁鬱、哀怨等負面情緒,工作及課業大受影響。
-
新春團聚面對長輩關心別煩惱 專家教你這樣轉移注意力
健康養生 / 消費生活1384施妍安說明,1年中很多長輩只有年節能夠和晚輩見面,經常只是想要關心,卻不知道怎麼樣表達,就很直白問了晚輩生活近況,絕大多數都沒有惡意,但有時話題剛好是痛處。許多晚輩不想要讓其他人知道,聽到這些話題就很容易煩躁,但在年節期間與長輩見面,很難避免這些話題,建議先調適好自己,設想可能問題,用幽默來回答。 -
難治型憂鬱症吃藥也沒效? 非侵入性治療減少負面想法
醫美減重 / 精神健康1890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4月核准rTMS可用於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亞東醫院精神科也引進了rTMS的最新技術,提供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有更多治療的選項。 -
如何預防老年失智? 研究:年輕時就該要維持心臟健康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444瑞典卡羅琳學院研究副教授兼高級講師Qiu表示,他和團隊監測了1972年至1988年間,曾參與心血管風險、衰老和失智症研究的1,449位芬蘭人,研究內容是評估他們心臟和大腦健康狀況,到了2008年,共有744位研究對象進入老年階段,且沒有罹患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