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紅、腫、癢 角質層越抓越破損恐加重病情

2805
陳敬哲 報導
北醫附醫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明秀
▲北醫附醫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明秀表示,發生異位性皮膚患者病發時,千萬不要搔抓,否則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攝影/詹舒婷)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正值秋冬交際,一下天氣寒冷潮溼,一下天氣乾燥微涼,但又不時突然氣溫高升,天氣變化劇烈。而敏感的皮膚在環境快速變換下,開始搔癢,讓人忍不住想要一直抓;然而,皮膚在指甲摩擦下,最上層的角質層很容易受到破壞,當角質層不完整時不但皮膚水份容易散失,外界物質接觸免疫細胞的機率也會增加,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也就跟著上身。


北醫校友會教育基金會與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10月17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健康講座,北醫附醫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明秀,特別為上百位聽眾,講解異位性皮膚炎發生原因,同時也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痊癒需要時間,治療過程中切忌不要抓皮膚,否則皮膚修復時間會拉長,不舒服時間也就越拖越久。


異位性皮膚炎慢性反覆發作 台灣盛行率約8%至10%


林明秀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1種慢性與反覆發作的疾病,不論成人或幼童,具有過敏體質就容易發生,好發族群同時常有氣喘與過敏性鼻炎,全球約5%至20%孩童會受到影響,患者90%在5歲前就會出現病症,並且幼童患者25%以上,會反覆發作到成年;異位性皮膚炎台灣盛行率約8%至10%上下。


林明秀持續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皮膚摸起來會有點粗糙,冬季時容易搔癢難忍受,好發在臉頰、手、腳、皮膚皺摺等處,搔癢是最常見的症狀,也經常發生紅腫與脫皮,嚴重可能會有水泡、滲膿、結痂等現象,特別在關節部位,很容易因抓搔引起紅疹,有時會有滲液出現。


異位性皮膚炎是多因子疾病 搔抓皮膚加重病症


林明秀補充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多因子疾病,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基因、環境、皮膚屏障損壞、與免疫系統反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相較一般人,皮膚角質層非常薄,組成也相較鬆散有縫隙,除了皮膚水份容易向外散失,病菌與過敏原也能輕易穿透角質層,觸碰到皮膚內部,引發過敏相關反應。


林明秀特別說,當過敏原或病菌接觸到免疫細胞,身體免疫力就會啟動,釋放出發炎物質,病兆處就會出現紅腫,也會感覺到搔癢,如果用指甲去抓,皮膚角質損害也就更嚴重,當表皮層屏障出現缺損,過敏原與病菌就更容易侵入人體,免疫細胞反應就更劇烈,皮膚病灶加重也就更癢,就開始長期負面循環。


皮膚發癢千萬不要抓 洗完澡必須做好保溼


林明秀強調,想要紓解或停止異位性皮膚炎的負面循環,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抓」,千萬不要繼續破壞皮膚表層,看診時醫師會開立治療藥物,減少皮膚癢感,如果癢到難以忍受,最好用拍的,稍為止一下癢即可,除了服藥紓解症狀外,也定期要用保溼護膚產品不要讓皮膚乾燥損害角質層,慢慢等待角質層健全。


林明秀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洗澡後與皮膚感到搔癢時,應該馬上為皮膚保溼,洗澡時可以加一些油脂物質在浴缸內,讓皮膚可以有一層薄膜,洗完澡可以用毛巾輕輕壓,不要用力擦,以免破壞皮膚表面脂質,並洗澡時間不要太長,水溫也要適中,不要因天氣冷水溫特別加高,當然也不能太低。


下一場健康講座活動時間預訂於109年12月26日(六)舉行,如欲取得最新活動消息的民眾,請上網搜尋「北醫校友會教育基金會」或「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或撥打專線:(02)2391-5568洽詢。


更多NOW健康報導
▸幹細胞醫療應用大未來 超出你的想像多更多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