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數據,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榜首連續38年。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王輝明表示,許多癌友在多種治療副作用下,容易有噁心、嘔吐、胃口不好口腔潰瘍等現象,因此難以進食而造成營養缺乏,導致身體狀況不好,後續治療無法順利進行,病情因此惡化。
每5位癌症患者 就有1人死於營養不良
王輝明進一步說明,癌細胞會造成身體機能失衡,身體的分解速度大於合成速度,肌肉量不斷分解,人就不斷消瘦下去,根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約80%癌症病患都曾有營養失調的問題,進而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臨床中每5人就有1個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
王輝明強調,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研究顯示,有50%癌症病人會有惡病質症狀,惡病質會讓病人營養狀況變差,其中有近40%的患者因惡病質而死亡。因此除了鼓勵癌友盡量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在癌症成為慢性病化的趨勢下,病友與家人需要一起做好良好照護。
癌友營養不良 嚴重恐無法繼續進行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秘書長糠榮誠指出,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介入密不可分,因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分解,導致異常的代謝、能量及營養素過度消耗等,加上患者因接受治療會產生食慾不佳等副作用,如未及時補充營養,導致營養不良,嚴重時恐無法繼續進行治療。
糠榮誠補充指出,癌症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營養介入,且介入的時機也非常重要,癌症患者是否能順利度過抗癌期間,就在沒有正確的補充營養,因此透過治療前後的營養狀態評估,擬定自身營養需求策略非常重要。
營養需求3大關鍵 低醣優脂高蛋白
糠榮誠持續說明,營養需求策略最重要的3大關鍵就是低醣、優脂、高蛋白,癌細胞的熱量來源都是從醣類(碳水化合物)來的,碳水化合物建議攝取佔總熱量來源的30%至40%,且多數癌症患者,常有高血糖的問題,主因是癌症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性,影響胰島素功能,故不建議攝取過多的醣類。
王輝明呼籲,對於癌症就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更重要的是「預防它」,癌友要注意惡病質的症狀,體重減輕超過百分之十,或1個月內體重減輕百分之五,加上BMI 小於20 就要注意惡病質現象,要趕緊進行癌症營養的介入。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失智症及早介入穩住病況延緩惡化 預防從40歲就要開始
▸數位All-on-4全口重建技術 翻轉「無齒」人生1日可達成
延伸閱讀
-
健保肺癌給付2019年耗費164億元 平均22.8萬元創新高
癌症新知 / 肺癌1270健保大數據顯示,去年健保醫療支出前10大癌症,前5名排序與2018年相同,第1名為肺癌,共花164億300多萬元,7萬1,900多人就醫,平均每人支出22萬8,000元。 -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蟬聯冠軍女性肺癌僅次乳癌
癌症新知 / 癌症百科1642國健署癌症防制組林莉茹表示,相較前1年,民國107年癌症發生人數增加4,447人,癌症發生年紀中位數同樣是63歲;10大癌症發生排比分別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食道癌退出10大癌症,子宮體癌則由去年11名,上升1名到第10名。 -
癌症化療後免疫功能不足骨髓抑制 中醫輔助延長存活期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457中醫師陳瑞聲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一直是醫療界最重要的議題,目前主流治療癌症的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療法,但在化療後因為殺傷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使免疫功能下降,造成的身體不適,才是讓患者最難受的副作用,在化療後半衰期用中醫輔助,修復受傷的骨髓黏膜,恢復造血功能就更顯重要,讓患者正常產生免疫力,以增強抗癌體力。
-
化療後副作用讓男子四肢麻木 中醫針灸找回手指知覺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384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表示,門診常到許多如楊先生相同處境的抗癌患者,雖然抗癌成功,但藥物的副作用卻讓生活品質變得不佳,儘管嘗試過各種方法,卻都不見效,往往抱持最後一絲希望尋求中醫協助。 -
線上租借醫療級假髮 幫助癌友治療過程展自信
癌症新知 / 抗癌鬥士13521頂「醫療級假髮」市價動輒近萬元到3、4萬元不等,對於治療中的癌友是筆不小的支出,為了減輕癌友的經濟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租借服務,在北、高兩地設有據點可前往試戴租借,更讓經濟弱勢癌友免收取假髮租借保證金,為了讓前來基金會借髮的癌友有更充裕的挑選與試戴時間,租借假髮採電話預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