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腦性麻痺(又稱幼兒腦缺氧)是孩童中最常見的運動和認知失調的疾病,平均每1,000位新生兒中約有2.1位罹患這種疾病,為幼兒早期呈現的永久性運動障礙。症狀因受傷程度而異,常見的運動性傷害包括肌無力、動作協調性差、肌肉僵直、吞嚥和說話困難,以及顫抖等。病人同時也可能會有觸覺、視覺及聽覺等感官缺失。幼兒早期會有吸奶和哭聲無力、翻身、端坐、爬行或走路的能力落後及發育遲緩等現象。
幼兒如果在生產前發生腦缺氧,主要原因為早產、懷孕期感染(如德國麻疹)、胎盤早期脫落、絨毛栓塞、孕婦吸食毒品菸酒,或受到放射性物質傷害,畸形胎等。發生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是產程過長導致缺氧或腦部出血。若是生產後則可能是因為感染(如腦膜炎)、意外腦部受傷(如跌倒溺水窒息)、腦血管病變、嚴重黃疸等導致。
此外,自閉症和前3項原因類似,但以心智異常為主,可能因感染、環境或遺傳異常導致腦部發育障礙。發病期稍晚,會呈現情緒不穩、焦慮、學習障礙、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困難及社交互動障礙等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曾結合兒科部、高壓氧科、復健部和中醫針灸等跨科部團隊,聯手成功治療1位溺水後導致腦缺氧和發育遲緩的男嬰(當時僅8個月大)。這位男嬰落入水池溺水導致缺氧性腦損傷,送到香港某醫院加護病房急救,恢復生命跡象穩定2個月後,再由其雙親從香港帶來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進一步治療。107年07月至奇美學中心時,首先由兒科部部長周琪評估,發現男嬰呈現四肢張力增加、爬坐認知等功能消失、胃管進食、發展遲緩等狀況。
由奇美醫學中心跨團隊整合治療介入後,男嬰開始歷時1年8個月的療程,包括兒科部定期評估、復健部、中醫部針灸和高壓氧治療,起初的20天,順利拔除鼻胃管,開始嘗試餵食,但四肢張力仍鬆弛放軟。到2歲時已可以爬行,且不用雙支撐獨立坐數分鐘,自己用湯匙餵食,用雙手堆積木。現在開始學走路和學發音講幾個簡單的字。
高壓氧治療目前已普遍應用於成人的腦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心肺衰竭導致之腦缺氧、低血糖導致之腦缺氧、腦膿瘍、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突發性耳聾、突發性失明等。而嬰兒自出生後腦神經細胞一直在發育,到2歲時大約發育至成人腦的80%,到5歲時已完全發育至成人腦的容量和成熟度,高壓氧治療本身可活化骨髓和周邊幹(原生)細胞,幫助新血管和病變腦細胞的再生。
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特約醫師牛柯琪教授說明,幼兒腦缺氧和其他成人腦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都需要整合性跨團隊的治療,這位當時僅8個月大的男嬰,歷時1年8個月的聯合團隊治療成功。目前還有幾個類似的嬰兒也正在接受聯手治療,預期會得到同樣良好的結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處暑」過後夏去秋來 中醫講究肺氣調養防溼疹爆發
▸肺癌成國人頭號殺手 化療和標靶治療副作用中醫可緩解
延伸閱讀
-
幼兒染疫腳痠腳痛、走不動 當心可能橫紋肌溶解症惹禍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631「橫紋肌溶解症」常見於激烈運動或病毒感染,臨床報告顯示,少部分兒童感染流感病毒後,因病毒侵犯肌肉組織,以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相較之下,新冠病毒併發橫紋肌溶解症個案更為少見,但國外文獻已有多名案例報告。 -
確診者分流收治原則再放寬 這幾種情況可以採居家照護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308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1)日表示,因國內社區疫情持續擴大,確診病例遽增,並因應各縣市啟動居家照護,即日起取消居家照護同住者健康條件限制,並依COVID-19確診者病症程度,調整分流收治原則。 -
幼兒疫苗明先審莫德納 大敵當前指揮官換不換陳時中回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89外界關心幼兒疫苗審查進度,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明天(17日)專家會議先審莫德納疫苗,至於BNT因資料送來較晚,下周將召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會審視相關資料。 -
3至6歲幼兒成長重點 兒科醫師強調兼顧生理與心理發展
兩性關係 / 嬰兒母親3005阿包醫生提到3至6歲的孩子在身高發展重點上與小寶包時期大致相同,3歲左右的孩子肢體動作、語言發展漸成熟,阿包醫生提醒除了要注意孩子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要更加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 -
女童疑染綠膿桿菌紅疹發燒險送命! 竟與泡奶疏忽有關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433台中有名滿月的小女嬰,打完第2劑B型肝炎疫苗,隔兩天皮膚開始出現疹子,起初以為是預防針的副作用,先至診所就醫服藥。但是到了第4天凌晨開始發燒,且食慾降低不喝奶,爸媽送來烏日林新醫院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