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未發病就有傳染力 陳秀熙:應盡快展開普篩

7060
陳敬哲 報導
台大公衛學院公衛碩士學程主任陳秀熙
▲台大公衛學院公衛碩士學程主任陳秀熙強調,台灣應盡快展開新冠肺炎普篩。(圖/NOW健康資料照片)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染病初期傳染度最高!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與台大公衛學院學者,共同分析台灣新冠肺炎患者與接觸者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很可能在發病前,就有散布病毒能力,病毒散布力隨時間下降。因此最高風險者,其實是防備最少的同住家人,台大公衛學院呼籲,應盡快實施普篩與加強管制社交距離。

 

新冠肺炎未發病就有傳染力 同住家人遭感染風險最高

 

台大公衛學院全球衛生碩博士學程主任林先和表示,自己與疾管署防疫醫師研究共同分析,1月15日至2月26日新確診個案,與相關近距離接觸者(15分鐘以上),在1043位接觸者中,有12名因接觸確診感染,當中7位是共同居住家人,5位是非同住家人,值得注意的是,分別有2名與1名是無症狀患者。

 

林先和強調,新冠肺炎與SARS傳染日程非常不同,在感染初期就有高度傳染力,甚至在沒有症狀時,就可能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發病越久傳染力越低,反觀SARS,在發病第5天開始才會有明顯傳染風險,發病8天後傳染力快速增加,因此SARS經驗不能完全套用新冠病毒,不能等症狀出現才圍堵。

 

在室內也要戴口罩 以視訊避免群聚

 

林先和呼籲,新冠肺炎初期症狀輕微或不明顯,很可能讓人忽略,甚至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如果僅聚焦在發燒或感冒症狀,很可能造成防疫漏洞。隨著疫情不斷升溫,開始難以排除輕微或無症狀感染,因此非必要群聚應該都要避免,包含室內活動,建議用視訊方式代替,若無法避免在室內聚會,也要戴口罩,社社交距離要全面拉大。

 

普篩封城都要趁早 慢一拍社區馬上流行

 

一再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加上一感染疾病就有傳染力,台大公衛學院公衛碩士學程主任陳秀熙強調,防疫單位必須考慮普篩與快篩,同時搭配封城或區域封鎖,才能有效拖慢疫情擴散速度。一方面保護醫療能量,可以降低死亡率外,有效的進行人流管制,才能在最低限度的感染期間內,等待有效藥物或疫苗開發出來,加強疾病控制能力。

 

陳秀熙特別說,中國大陸雖然從武漢開始全面封城,再擴大致全國各省市,但都錯過最佳時機,以至於讓病毒擴散至全世界。2019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武漢肺炎第1波擴散時,當時如果能發布訊息並嚴格封城檢疫,就能把病毒鎖在武漢,可等到第2波疫情爆發於2020年1月1日至20日才再封城,已經為時已晚。

 

世界多國在境外管制也都慢很多拍,導致疫情在境內快速擴散,陳秀熙補充說明,在新冠肺炎在武漢向外擴散階段,到第1波境外擴散時期,是境外阻絕最佳時期,當時各國就應該邊境管制,同時減少大型聚會活動,但很多國家都錯過時機,導致目前疫情全球擴散,醫療量能難以面對眾多病患。

 

陳秀熙建議 台灣應盡快展開新冠肺炎普篩

 

陳秀熙同時呼籲,台灣在境外管制反應很快,讓社區感染風險減少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排除無症狀患者的風險,目前美國、韓國、德國在大流行狀態下,仍然維持新冠肺炎致死率2.5%以下,台灣也應該採用相同模式,利用快篩找出可能的輕症感染者,立刻隔離治療,同時加強社會社交距離,以免病毒散布。

 

陳秀熙解釋,目前台灣採用症狀篩檢模式,雖然能減少大量篩檢成本,但容易遺漏無症狀或不落實隔離的個案,如果能擴大檢視,像韓國一樣每人普篩,有利找出無症狀或輕症患者,也能提高個人居家隔離警戒。最重要的是可以杜絕社區爆發流行,但也需要較多人力物力,輕症住院醫療負荷也會增加。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