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傷口難癒合 醫:未及時治療恐截肢

6268
王澍清 報導
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
▲黃玄禮表示,如三高病情控制不良,易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傷口癒合,如未及時治療,將因長時間肢體缺血而截肢。(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許多人因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如果腳掌、腳指出現傷口或是感染問題,常難以癒合,傷口越來越嚴重,嚴重時還需截肢。台北慈濟以「來者不鋸」為治療準則,透過導管技術疏通患者末梢血管,迄今治療超過1600隻腳,成功率達96%,免於高位截肢的比率達91%。

 

台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表示,飲食西化、缺乏適度運動、工作壓力增加,如果又罹患三高加上病情控制不佳,就容易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良,影響傷口癒合,若未及時治療、疏通血管,將因長時間肢體缺血,而面臨截肢的命運。

 

今年60歲黃先生為心臟病、糖尿病患者,就是典型個案。4年前因左腳意外受傷,但傷口越來越大到最後無法癒合,深層的肌肉筋膜皆無血色,肢體冰冷到疼痛,至醫學中心就醫,醫師建議他小腿以下截肢。

 

不過臨床顯示,只要妥善處理,給予內科藥物治療與接受通血管治療,另補充營養、促進養份吸收、改善免疫能力及持續運動復健,這類患者仍有機會保全腿部,不必截肢。而除了盡量避免截肢之外,如何提升危急性末肢循環不良病患術後存活率,更是一大挑戰。

 

黃玄禮指出,早期觀念認為危急性末肢循環不良,病患的全身循環狀況應都不佳,接受治療後仍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心血管疾病為主。雖隨著醫療進步,心血管疾病照護資源大幅提升,但患者的存活率卻未有顯著改善。為提高周邊血管缺血患者的整體存活率,黃玄禮帶領醫療團隊,長期追蹤自2005年起至2018年底曾接受通血管治療的936位慢性周邊血管缺血病患,其中2成症狀較輕、行動跛行,另外8成則是壞疽的病足。

 

研究團隊透過數據分析與完整追蹤,探討病患在因血管病變接受通血管治療後,死亡事件的發生率、可能性及決定因子。研究結果發現,2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僅約40%,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佔約60%。台北慈濟團隊將研究成果撰寫成醫學論文〈當代心血管預後之世代研究〉,日前已經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

 

黃玄禮指出,造成周邊血液循環不良,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糖尿病足,其餘原因則有抽菸、洗腎、感染、免疫疾病等,高風險族群應該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此外,血管病變初期主要症狀為間歇性跛行,但患者卻常誤認為關節、肌肉問題,直到末端肢體疼痛發麻、潰瘍感染才就醫,卻常因血管多處阻塞而面臨截肢,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果出現跛行、行動不便等症狀,就應儘速就醫。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