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傳統手術高輻射 磁場電阻成心律不整救星

2660
馬姍妤 報導
心律不整手術
▲心律不整傳統手術輻射量高,常影響病人手術意願,近年來,越來越多仰賴磁場和電阻的差異,作為3D定位、立體重組心臟和電燒治療。(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NOW健康 馬姍妤/新竹報導】江小姐有心跳忽快忽慢、伴隨心悸問題,飽受心律不整之苦,發作時胸痛到幾乎喘不過氣,常往急診跑,為此不敢出遠門,就是擔心發作時可能一命嗚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生理功能室主任林廷澤表示,心律不整是心臟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發作時嚴重心悸,還可能暈厥、失去意識,加上發作時間不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

 

在治療上,如果症狀嚴重,傳統會以電燒手術為主,但手術過程中,包括X光、電燒都會接觸輻射,例如:心律不整電燒約暴露6毫西弗,手術1次等於拍了300張X光片,常影響病人手術意願。患者江小姐就是因為擔心輻射暴露量太高,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婉拒醫師建議,遲遲不敢接受電燒手術。

 

林廷澤指出,許多醫療檢查是透過輻射線穿透身體,成像於檢查儀器上,達到影像呈現的效果,例如胸部X光、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心臟科也是如此,利用X光的輻射線透過心臟,讓醫師得以診斷、定位和治療,考慮施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心律不整電燒手術等。

 

但傳統手術過程輻射暴露量並不低,以心導管治療、心律不整電燒為例,人體所接受的輻射量為300到400張胸部X光,大約是2至3年人體接受到大自然的背景輻射。

 

為此,近年來,在心律不整的治療上,越來越多仰賴磁場和電阻的差異,作為3D定位、立體重組心臟和電燒治療,如此一來,就能減少輻射傷害可能對於人體的傷害。

 

▲3D立體系統描繪右心房。(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林廷澤解釋,磁場與電阻是經由人體自然產生,應用於醫療影像進行3D重組心臟以及偵測定位心律不整病灶,速度快且精準,還能避免傳統X光帶來的輻射暴露,達到「零輻射」電燒,增加心律不整患者的治療意願。

 

▲醫療檢查和治療輻射暴露量表。(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提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