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風險。(圖/ingimage)
夏天食品不易保存,容易增加食品中毒發生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布最新食品中毒通報,108年4月至6月共計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其中12件無法找到原因,1件則是虱目魚組織胺所造成嚴重過敏,症狀為發疹、發癢、臉部潮紅及過敏反應,被認定為天然毒食品中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代科長王明理指出,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而組織胺(Histamine)就屬於天然毒的1種。王明理表示,組織胺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中常見的1種化合物,對熱安定,故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
此外,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風險;再者,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都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王明理說明,魚類放置於開放式、潮溼的存放空間,魚體容易遭受腸內細菌汙染,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建議魚肉必須存放在低溫或以冷凍保存,魚體解凍到烹煮之間最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
衛生局提醒團膳業者,應該加強驗收前檢測及自主把關,以避免影響商譽。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如何防止食品中毒?王明理提出5大原則,包括:(一)要洗手、(二)要新鮮、(三)要生熟食分開、(四)要徹底加熱、(五)要注意保存溫度。
民眾在外用餐購餐,如果食用後出現中毒症狀,除了緊急就醫之外,應該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而醫療院所應該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保全證據,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