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熬夜玩手機 研究:恐影響心理健康

4004
【NOW健康 易禹昕/綜合報導】
使用手機
▲研究指出,夜間手機的使用和不良的睡眠行為呈現正相關,同時也伴隨著較低的學業表現。(圖/ingimage)

透過手機,想在第一時間掌握他人最新資訊,是不少青少年遲遲無法放下手機的原因之一。根據期刊《兒童發展》的研究指出,夜間手機的使用和不良的睡眠行為呈現正相關,此外,睡眠行為的變化受到夜間使用手機的影響,進而提高憂鬱情緒和外化行為以及降低的自尊與因應能力,同時也伴隨著較低的學業表現。

該研究由西澳莫道克大學的研究者主持,是首次就夜間使用手機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所進行的長期研究,此研究歷時4年,追蹤1,101名13到16歲的高中生,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研究者使用縱向潛在成長模式來檢測青少年夜間使用手機的變化、睡眠行為的變化以及健康狀況的變化(憂鬱情緒、外化行為、自尊和因應能力)之間的關係。

此外,根據麻薩諸塞州橋水大學在2014年時針對642名大學新生進行的研究也發現,80%的男性和女性承認自己在高中時經常熬夜,當父母以為他們在睡覺時,他們平均每晚花1至2小時玩手機。42%經常熬夜不睡的人表示受憂鬱症所苦,這在所有兒童中的比例是25%。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證明,熬夜玩手機的青少年易有心理健康問題。此階段的青少年多以同儕為重要他人,且手機幾乎是和朋友聯繫或交友社群的重要工具,如果父母決定為孩子購買手機,務必設定健康使用規範(例如做完功課才可用,最晚玩到11點,並堅定的執行),父母不需阻止孩子使用手機,但重要的是必須讓孩子知道正確且有限度的使用方式。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許多青少年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與網友共同組隊、合作退敵,或是在社群中與人溝通交流,是種新世代的社交型態。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在新發布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已將「電玩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疾病,而在門診中,不少青少年提及,自己在網路社群上都能侃侃而談,但現實生活中,反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陳質采提醒,新科技往往帶來新問題,現代生活很難不用手機,但家長可試著提醒青少年,保持正常作息的重要性,由於大腦有一定的生理節奏,不管憂鬱或焦慮,「睡眠狀況」就是判斷青少年身心健康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若睡眠狀況發生異常,家長便可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