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顯示,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生下早產兒的風險為一般孕婦的2倍,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200多名新生兒為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圖片/早產兒基金會提供)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200多名新生兒為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因許多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而難以照顧。臨床顯示,超過35歲的高齡產婦生下早產兒的風險為一般孕婦的2倍,專家呼籲,想要寶寶健康,應趁早計劃生育。
因體質關係,護理師小花第2個孩子「醬醬」為29周的早產兒,出生時體重僅1120公克,必須倚賴呼吸器維生,還因感染黴菌,接受過1個多月藥物治療。事實上,小花是擁有8年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驗的護理師,但當面對自己親生孩子生病卻束手無策,充滿茫然。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指出,門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雖然懷孕30至31個星期,但胎兒體重卻未達1000公克,原因是高齡產婦容易出現感染問題,合併妊娠毒血、妊娠高血壓,影響胎盤正常功能,讓胎兒體重不如預期。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台灣面臨少子化困境,加上晚婚、晚孕、不孕等問題,以致於早產兒現象逐漸增加。如何幫助早產兒及其家庭解決困難已成為重要課題。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彭純芝醫師指出,早產兒常有呼吸道發育不全、胃食道逆流等問題,需要長期回診追蹤觀察,家長應比平時更細心照顧。為此,國健署今年委託早產兒基金會,集結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及傳播領域專家共同編製「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電子版,內容涵蓋一般生活照護、健康照護及特殊問題照護等,提供早產兒照護的正確資訊。
舉例來說,許多早產兒家長會拿其他足月兒的成長狀況與自己孩子做比較,許瓊心醫師強調,矯正年齡是從寶寶原本的預產期開始算,為追蹤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根據,建議家長可以參考書中的內容以免徒增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