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盲患者植入電子眼 他看見家人並重返職場

2620
【NOW健康 林芊聿/桃園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
▲黃奕修指出,人工電子眼為高端電子儀器,取代視網膜感光功能,原理為將矩陣排列的刺激電極植入眼球內部,貼附於視網膜黃斑部,與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相接觸。(圖/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提供)

許多人都聽過人工電子耳可以幫助失聰的小朋友恢復聽力,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國內醫界引進人工電子眼,適用於「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患者,讓視力原本幾近全盲、無法走路、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裝置後可以獨立外出,甚至學習技能,有機會重返職場。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電子眼團隊發表相關成果,目前共完成7例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幫助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失明個案,幾乎每位患者術後都能見到特別形狀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6成可見約10公尺距離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

30歲左先生同樣因為罹患「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在5年前視力急速惡化幾近全盲,僅剩光影感覺。原本他從事中古車買賣,因無法開車而離開職場。兒子出生時,他已經全盲,無法看到寶寶的模樣。2018年7月,左先生接受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並持續視覺復健,雖然無法達到正常人視力品質,但已能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吃飯時可順利使用刀叉,可以獨立外出、閃避燈柱,最重要的是可以再次見到媽媽,也能看見已經2歲的兒子,讓他感動落淚。

林口長庚醫院電子眼團隊召集人、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指出,「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屬於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眼疾,流行率約為4000分之1,台灣罹病人數近萬,起初夜盲與視野萎縮,可能在幾年之間或是20、30年之後變成全盲致使生活無法自理。

人工電子眼為高端電子儀器,取代視網膜感光功能,原理為將矩陣排列的刺激電極植入眼球內部,貼附於視網膜黃斑部,與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相接觸。此時,患者配戴特製鏡框,而上緣精密攝影機取得影像後,採用類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將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尚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黃奕修說明,裝上人工電子眼後,宛如置身於馬賽克世界,患者術後必須接受視覺訓練與復健,才能正確解讀色塊圖像的意義。此外,人工電子眼相當昂貴,歐洲售價近千萬元台幣,台灣則為600萬台幣。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