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胸影響身心恐慌 微創矯正不藥而癒

5632
【NOW健康 陳鴻謙/台北報導】
台北慈濟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
▲台北慈濟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表示,漏斗胸屬於最常見的胸廓畸形,主要是因為前胸壁的肋軟骨生長太快造成擠壓效應,導致前胸骨向內凹陷可能因此壓迫心肺。(圖/程建博醫師提供)

1名50歲男性,年輕時得知自己患有漏斗胸,但由於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未曾就醫。在接受手術治療數個月前男子開始感覺心悸、頻頻喘不過氣,因身體相當不適而焦慮憂鬱且嚴重失眠,看身心科服用許多藥物也無法改善,後來在家人鼓勵下,接受漏斗胸微創矯正手術治療,手術3個月後呼吸順暢了,恐慌症狀也不藥而癒。

台北慈濟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表示,漏斗胸屬於最常見的胸廓畸形,主要是因為前胸壁的肋軟骨生長太快造成擠壓效應,導致前胸骨向內凹陷可能因此壓迫心肺。根據國際統計資料平均每3、4百名新生兒當中,就有1名罹患漏斗胸。台灣每年約20萬名新生兒,估計會有5、6百名漏斗胸患者。

漏斗胸患者通常在幼年時不一定看得出來,到青春期長高時則有可能會越來越明顯,早期認為只要發現漏斗胸越早開刀越好矯正,尤其傳統手術工程大,擔心對學齡兒童產生心理陰影,多建議就學前開刀。

不過,傳統手術治療漏斗胸傷口大、手術時間久、復原期長,在外觀上會有所改善,但因為剪斷肋骨導致骨骼缺損,在心肺功能改善上可能有限,如果在小時候就先動手術,因無法預測日後胸壁發育情況,有些患者到青春發育期有復發的可能性。

有別於傳統手術會在前胸留下大傷口,新式微創納氏手術,主要是從胸腔兩側開個3公分左右的傷口,將矯正板置入胸腔內來矯正凹陷的胸壁,是以重新塑型取代打斷骨頭的概念,以維持胸壁完整性。程建博醫師指出,手術矯正後3年左右,可評估將矯正板取出。至於有關手術矯正的時機,若年紀較小,建議除非胸部明顯凹陷、影響到心肺功能,需提早手術矯正;若輕度凹陷不影響心肺功能者,建議可持續觀察到12歲到18歲,再評估是否接受手術矯正。

程建博醫師提醒,疼痛及矯正板移位是納氏手術後要留意的問題,疼痛問題可用藥物緩解,剛手術完使用劑量較高,出院返家則改用口服;至於矯正板移位最常發生在術後1個月左右,移位機會一般在3%左右,因此建議術後2個月內,病人應避免任何可能牽動矯正板的動作、注意上半身的姿勢、避免提重物及激烈運動等。

病人術後飲食方面照平常原樣即可,但要避免服用活血補藥,傷口部分2周內不要碰水或使用防水貼布,早上從床上起身應有旁人協助,或使用電動床輔助,避免牽動矯正板造成疼痛不適。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