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轉移腸癌治療新趨勢 先縮小腫瘤再切除

1086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先縮小,再切!國內腸癌患者人數越來越多,晚期患者治療棘手,容易轉移復發。今年度亞太區大腸直腸癌治療高峰會(NECTAR)做出建議,醫師在面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時,應該給予個人化治療策略。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國內大多數腸癌病人被確診時,都屬早期,可以先切除,但仍有2成至2成5病人屬於晚期。而早期病人中,最終也有1/3癌細胞轉移復發,而進入晚期。

  根據台中榮總臨床統計,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病患如果是KRAS基因野生型,接受個人化標靶治療後,腫瘤反應率近7成,其中64%患者的肝轉移腫瘤縮小,可以順利切除。切除後5年平均存活率提升至55%。

  依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 (NCCN)最新大腸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指示,在決定是否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前,腸癌患者先檢測KRAS基因是否突變。原因在於只有KRAS基因野生型的病人應該接受治療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RF)抑制劑cetuximab和panitumumab治療。這類患者接受上述標準治療後,近7成可以獲益,疾病控制率接近90%。但KRAS基因突變型的病人目前並不建議使用。

  王輝明指出,根據2010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 (ESMO)發表的研究顯示,罹患KRAS野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於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在8周內腫瘤縮小,存活期中位數為28.3個月,而腫瘤縮小,更可以提高病灶的切除率,提升治癒率。

  目前肝轉移仍以外科接除手術為治癒性療法,針對不能切肝的患者,國際治療趨勢是先用標靶,讓腫瘤縮小,以便增加切肝的成功機率。目前台中榮總每年約有50名以上腸癌肝轉移的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等標準治療後,可以順利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只要能切,就有治癒的希望!

  王輝明在今年亞太區大腸直腸癌治療高峰會(NECTAR)上發表台灣臨床成功經驗。這次學術研討會共有台灣、香港、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韓國等8個國家醫師專家參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