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基因檢測 提升標靶治療效益

802
【NOW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中95%為偶發性;僅5%為家族遺傳。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大約僅有40%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含有KRAS基因突變,並且在研究中僅有一位KRAS發生突變的病患對於藥物治療有反應;而腫瘤為KRAS基因野生型的病患約16-17%對panitumumab治療有反應,約27-44%對cetuximab(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有反應。因此顯示,KRAS生物標記可以讓醫生瞭解大腸癌病患會否對標靶治療產生較好的反應,省卻了病患一直以來的金錢及藥效隱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說明,KRAS是癌症的致癌基因,主要控制細胞之增生與發展,當KRAS發生突變時,正常細胞就會失控變成癌細胞,因此檢測KRAS基因DNA有無變異可作為評估罹癌風險之依據。

  依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最新大腸直腸癌臨床實踐指南指示,在决定是否用cetuximab(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治療前,先檢測KRAS基因是否突變。只有KRAS基因野生型的病人應該接受治療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RF)抑製劑cetuximab和panitumumab治療。KRAS基因野生型的病患,有近70%左右可以獲益,疾病控制率將近90%左右,但是對於KRAS基因突變型的病人就不建議使用。

  王照元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轉移的部位,最常見的依序為肝、腹腔、肺、遠處淋巴、骨頭等等,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較嚴重的還要接受化學治療等輔助性治療,有些直腸癌患者還需加上放射線治療。近年來有較新的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Irinotecan、Oxaliplatin以及口服Xeloda等,但仍有半數病患的腫瘤無法在化學治療後明顯的縮小,存活期也一直無法突破二十個月的極限。

  王照元醫師表示,根據今年歐洲腫瘤醫學會年會(ESMO)發表的研究顯示,罹患KRAS野生型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於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爾必得舒,在8周內腫瘤縮小,存活期中位數為28.3個月。將無疾病存活期由原先的12至18個月延長至24至28個月,而腫瘤縮小的症狀更可以提高病灶的切除率,提升治癒率。

  王照元醫師建議,大腸直腸癌的罹患與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要預防腸癌纏身,最簡單的就是改變飲食習慣;紅肉、高脂、高醣少碰,天天多蔬果多運動。50歲以上民眾可每年定期接受國健局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的民眾則建議24歲就提早進行檢查。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