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微創治療中心開幕 傷口小恢復快

775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84歲的郭老先生,因急性胰臟炎住院,醫師經由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除了有5.6公分的腹主動脈瘤外,另有一顆3.3公分的右總腸骨動脈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隨即安排使用多功能微創介入性治療,由心臟外科吳飛逸醫師進行腹主動脈血管支架置入手術,一次處理了兩顆不定時炸彈,郭老先生於術後9天出院,目前恢復情形良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為了讓民眾享受更精緻的醫療服務,新成立多功能微創介入性治療中心,負責規劃此中心的仁愛院區醫務長蕭勝煌醫師表示,新型數位雙軸動脈血管攝影儀,可以用更少的顯影劑完成異常血管疾病診斷,進行嶄新的介入性治療手術,針對神經血管異常(如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等)、頸動脈狹窄、週邊血管問題以及脊椎壓迫性骨折,提供微創治療,達成傷口小、恢復快與住院日數縮短的治療目標。

  蕭勝煌醫務長表示,對於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等腦血管異常,不論是否已破裂引起神經症狀,除了傳統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外,可選擇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利用微導管經由動脈抵達異常血管病灶內部,進行白金線圈等栓塞治療,可以有效防止異常血管破裂,避免腦出血悲劇的再發生。

  至於中老年人動脈硬化所造成的頸動脈狹窄,可以施行介入性治療,利用氣球擴張術與動脈支架置放術來預防狹窄惡化,以及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中風機率。

  目前臺灣每年有超過六萬人因骨質疏鬆症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伴隨脊椎骨折的嚴重疼痛症狀,以往只能靠臥床休息與止痛藥等來緩解症狀,現在可選擇椎體成形術,在雙軸動脈血管攝影儀的指引下,利用特製導管將人工骨水泥注入受損的脊椎椎體內,藉由強化椎體穩定性,減少因椎體受損而產生的疼痛。約有80-90%的病人在治療後會有即刻且明顯的疼痛緩解效果。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