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有兩種病人可自主選擇 洗腎前自我評量

731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洗腎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兩種,你知道其中差別嗎?」國內目前有近6萬名洗腎病患,但弄得懂兩種洗腎方式的病患並不多。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公布「洗腎前自我評量表」,協助病人找出適合自己的洗腎方式。

  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常務理事游建勳指出,洗腎是一輩子的事,嚴重影響了病患原本的生活型態,但病人一聽到自己必須要洗腎時,通常慌了手腳、六神無主,根本無從得知自己比較適合那一種洗腎方式。

  游建勳表示,如果是血液透析,每週兩至三天要到醫院進行,利用體外的人工腎臟,將透析液輸入血管排除代謝的廢物;腹膜透析則僅需在家自行操作,醫師在病人肚子下埋一根導管,從導管中輸入透析液,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

  盡管後者比較簡易,但國內目前近6萬名洗腎病患、每年約新增6千新增病患中,只有不到1成的病患選擇在家進行的腹膜透析,9成以上都是選擇到醫院進行的血液透析。

  游建勳指出,健保局已訂出了「洗腎前充分告知機制」,要求醫療院所必須在病患進入透析治療前,必須向病患解說兩種透析方式的差異,讓病患有所選擇,但由於時間倉促,大多數患者都以為只有到醫院洗腎一途。

  為何腹膜透析使用率不高?游建勳在分析臨床經驗後認為,首先是病患不知道、不瞭解腹膜透析;其次病患缺乏自行操作的自信與決心,以致半途而廢。

  腹膜透析協會觀察三年來病友的狀況,歸納出5種選擇腹膜透析且能持續者的成功特質,並參考了國外資料與專家意見後,提出「洗腎前自我評量表」。

  5大特質包括了希望維持原來的生活型態,例如就學、就業、參與社團或旅行的習慣。喜歡自由,不希望綁在醫院。重視自身健康、對維持自身健康有強烈的企圖心。另外,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對沒有醫護人員幫忙也能有自信。居家環境衛生、空間、用水可以配合。

  長庚醫院基隆院區腎臟科主任吳麥斯表示,洗腎方式的決定,除了專業醫療評估外,病患個人生活形態、自我照護能力和家庭社會支持等因素,也應該被照顧到。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洪思群指出,選擇腹膜透析最困難的就是病人的「不安感」,大多數病患仍對沒有醫護人員協助下自行操作透析治療缺乏自信,這也是自我評量表中強調的重點。

  「如果早一點知道還有別的洗腎方式,就不會走冤枉路了!」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常務理事江蘭英表示,原先做了血液透析,但後來在醫師指導下,轉作腹膜透析,行動更為自由,多年來職務不斷提升,讓她的才藝不至於埋沒。

  游建勳建議,病友或家人可以依據下列方式,使用「洗腎前自我評量表」,例如,上網http://www.capd.com.tw/下載,或電洽 (02)25174905腹膜透析腎友協會,以傳真方式提供量表。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