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傷口 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

769
【文/亞東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醫師 吳建明】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我的的膽囊或闌尾(俗稱的盲腸)已經切除,但肚子上卻完全看不到傷口,你相信嗎?」這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事確實已經發生了。您一定想問到底怎麼辦到的呢?答案就是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

  那什麼是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呢?首先我們得先瞭解一下外科手術的演進過程。傳統的外科手術是透過切開一個大的傷口,外科醫師的手得以觸摸目標器官後再加以切除、修補或適當的重建,所謂的大醫師開大的傷口(Big surgeon, Big Incision)。而20年前第一例人類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開啟了所謂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世代,也就是經由幾個體表的小傷口(0.2-1公分)建立進入體腔內的通道,外科醫師使用各種長的特殊器械伸入體腔內一邊看著顯示螢幕同時一邊操作完成切除、修補或重建的工作,經過這20年的努力,微創手術在各種外科領域大放異彩(包括一般外科、胸腔外科、婦產科、泌尿科,甚至心臟外科),成為目前外科手術的主流之一。接著更因為各種機器手臂手術(Robotic Surgery)的發明使微創手術能執行更加困難的手術方式,甚至透過網路的連結,甲地的醫師能幫乙地的病患動手術。

  當外科手術不斷演進的同時,內科醫師也不遑多讓,透過胃鏡、大腸鏡及適當的工具輔助下,從早期腫瘤切片、息肉切除,更進一步演進到對一些適當的病例將腫瘤直接切除,例如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或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來治療很早期的胃癌。於是,將腫瘤切除不再只是動手術刀的外科醫師才有的專利了。

  而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就是結合微創手術及內視鏡操作下的產物。利用人體原有對外的孔洞(如口腔、陰道、肛門)伸入特殊器械(如胃鏡、大腸鏡或較長的器械)穿透胃壁、陰道壁或直腸壁到達要治療的病灶,予以切除、取出,因此體表不會留有傷口。例如,經食道穿過胃壁內視鏡膽囊切除術,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內視鏡則從食道進入胃,再由胃壁穿出(會有一公分的小洞),找到膽囊後將之切除、取出,最後胃壁小洞則由自動縫合器或鈕扣型關閉器加以修補。

  目前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已在各種動物實驗上完成多項胸腔及腹腔內的手術方式,包括縱隔腔腫瘤切片、膽囊、闌尾、腎臟、脾臟、胰臟尾部切除等。而實際應用在人身上的則有經自然孔道內視鏡膽囊及闌尾切除的案例報告,尚未達到廣泛應用的程度。

  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的好處主要是沒有體表的傷口,所以沒有美觀的問題,且因為穿出內臟的傷口本身不會疼痛,不像體表傷口的術後疼痛一般。但相對的也有一定的缺點,其操作技術本身較傳統的微創手術更加困難,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且其間較易發生手術中的危險,另外內視鏡或器械需要穿出臟器進入體腔可能造成體腔內的污染及後續感染,臟器穿孔處的修補也可能發生相關的併發症。在印度就曾有一名醫師採用自肛門伸入內視鏡進行闌尾切除術,病人因併發感染而死亡,就是明顯的例子。因此醫界目前對於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普遍認為是相當有創意的手術方式,但若要普遍推廣則需要更多的經驗累積及更多、更合用的器械配合使用。此外也有人主張迷你腹腔鏡的使用(0.2-0.3 公分)或單一切口腹腔鏡手術,也可以達到接近沒有傷口或傷口很小的好處。所以到底值不值得採用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也就是說其優點是否明顯高於缺點或其安全性是否足夠,仍是值得商榷的議題。

  然而,就像其他領域一般,醫學從來沒有停止進步,而且速度越來越快。肝臟移植醫學之父 Starzl 曾經說過:醫學的進步就在於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都成為常規了。這句話已在移植醫學的領域得到驗證,也在微創手術的領域應證了。或許哪一天經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也成為醫學的常規做法,相當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