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學症小一國中生好發 應及早就醫

651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我肚子痛,不想上學!」部分小朋友就是不想上學,只要到了早上,就會出現一堆問題,賴床、抱怨、哭泣、生氣,或是出現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等症狀,醫師表示,家長可得當心,這可能就是懼學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表示,多數兒童、青少年可以自行且規律地適應學習環境,進入學校,但少部份人在面臨上學時,卻會感到強大挫折情緒,短期內造成課業落後,嚴重者可能導致青少年,或成年之後,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等。

  1份追蹤3年的國外研究顯示,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黃彥勳指出,「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一詞來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

  主要特色包含四點定義,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上課時間,個案卻多半在家。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

  黃彥勳表示,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至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一以及國中為主,兩者罹病原因有些差異,小一主要是因為新入學校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

  至於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包含與同學之間相處,以及面對校方管教方式適應有關,另外,課業壓力也是部份患者致病原因。 在拒學症治療考量上,首先必須先評估患者產生拒學行為原因,然後針對造成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由家長、校方、輔導人員、與醫療團隊合作,一一予以改善,並建立治療目標,透過藥物治療與諮商輔導,逐步達成。

  依據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服務中心在96學年度調查,發現已經進入特殊教育服務體系的拒學兒童青少年中,將近有一半疑似懼學症患者,其中有六成曾就醫,且具有一種以上精神疾病診斷,顯示治療必要性。

  黃彥勳提醒,家中兒童青少年有類似拒學症狀,提早與學校老師聯繫,並建議提早就醫評估。透過治療,可降低個案情緒症狀,學習放鬆技巧、社交技巧,以減少個案對學校焦慮。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