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統計,2006年國人死亡主因前十項中,有四項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心血管疾病是致死率極高的隱形殺手,但研究發現,台灣高血脂治療的整體達成率只有 24 %,遠低於同屬亞洲的南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和大陸。
2007年在「歐洲心臟學會」發表的「亞洲實際高血脂控制治療率報告」 (REALITY Asia;the Return on Expenditure Achieved for Lipid Therapy) 顯示,在2,622名亞洲病患當中,四成患有糖尿病;整體來看,只有48%的病人達成血脂治療目標,患有冠心病病人的治療率只有38%。
因膽固醇過高而接受治療的亞洲糖尿病患者中,高達三分之二(67%)在接受司他汀類藥物(statin)單方療法時,無法達成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成人治療指引第三版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俗稱「壞的膽固醇」) 治療目標(<100 m g/dL)。
若依美國與歐洲新建議的更低治療目標(LDL-C<70 mg/dL),則在接受治療的患有糖尿病合併冠心病患者中,更有超過五分之四(88%)達不到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高血脂方面的控制率比其他亞洲國家低,整體達成率24 %,其中,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治療達成率更只有16%。
台北榮總心臟科主任林幸榮表示,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每降低1單位 LDL-C,可減少1%冠心病發生的危險性。LDL-C濃度過高是由體內兩種作用機轉共同造成的結果,包括腸道膽固醇吸收和肝臟生成的 LDL-C,若只以單方療法降低LDL-C,只能對付其中一種膽固醇來源。
林幸榮解釋,目前已有各種療法可控制血中膽固醇濃度,例如許多病人正使用的司他汀類藥物,可減少身體的LDL-C生成量,但單獨使用這種單方療法,通常無法有效協助高危險群病人例如糖尿病患者達成LDL-C的治療目標。
林幸榮認為,除了司他汀類藥物之外,未來國內血脂治療指引仍有調整空間,例如使用雙重抑制膽固醇生合成及吸收的複方藥物。使用低劑量的複方治療組合,平均約能使 LDL-C濃度下降五成,有機會提高國人高血脂治療目標的達成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