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藥袋 圖示用途

1095
【吳進昌/太平報導】
  太平市古農莊昨天展示一個近80年歷史的藥包袋,有多款印刷精美圖案的成藥包和盒子。莊主張友吉表示,早期文盲多,藥廠在盒上印刷流鼻水等圖案,方便患者辨識,設想週到。

  早期在藥廠從事業務工作的張友吉說,以前台灣文盲人口眾多,加上醫生少,西藥房不普及,為了照顧民眾健康,藥廠均透過業務員,直接將各種成藥送到每個家庭,並裝在印刷精美塑膠成藥袋裡,掛在住家牆壁上。

  藥袋內附有一張藥品清單,有胃藥、頭痛藥、感冒藥、咳嗽藥、皮膚藥等,以一般常見疾病用藥為主。為了方便文盲使用,藥廠設想週到,以疾病產生的各種症狀圖案替代文字,印刷在藥盒或藥包上,不識字者亦容易辨識。

  業務員大都1、2個月會前往補貨1次。採使用才付費方式,萬一手頭不方便,還可以賒帳,藥袋包外面,有藥廠名稱、和生產藥品名稱,在藥盒上有用法、用量、用途、價格等說明;甚至還有飲食禁忌等小常識。

  張友吉說,早期寄放成藥藥包的業務員,每隔1、2個月就要巡視寄放家庭,除補充吃掉的藥還兼收款,並回收過期藥品,他們經常成為民眾的健康諮詢顧問,和大家關係良好,在取得對方信任後,有些業務員,甚至兼任情治工作,成為早期的台灣特殊文化。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