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生活 生產 生態 發展休閒農業新商機

831
【鄭真】
  台灣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本土農產品難敵廉價進口農產品的大軍壓境,農地釋出與農業轉型,成為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秘書長游文宏指出,農業轉型有幾個途徑:一是科技化,例如轉向生技業;二是精緻化,例如轉向有機農業;三是休閒化,例如開闢休閒農園。因為休閒化進入的門檻較低,休閒農園自然蔓延開來,可是台灣休閒農業屬於萌芽階段,無先例可循,其他國家的農業制度與風土民情又與台灣有很大隔閡,因此無論是發展休閒農業,或是異曲同工的生態教育農業,都會碰到諸多法令與環境的束縛,而且在市場操作尚不嫻熟,民眾對於休閒觀念也未與時俱進的情況下,休閒農業或生態農業看似生機蓬勃,前途卻是荊棘密佈。

  以法令來說,政府腳步總是落後於民間,例如《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於1999年4月30日才公告,但是像宜蘭香格里拉休閒農場與頭城休閒農場早就開始經營,飛牛牧場更是經營了30年。而且,諸多相關法令非農委會管轄,要透過部會之間協調,往往曠日廢時,貽誤商機。

  在用地方面,農園或農場的停車場或休憩廣場等不能使用農地,業者自然備感困擾。有關土地的管理也是多頭馬車,像土地使用涉及區域計畫法,屬於內政部地政司管轄,建築主體歸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山坡地利用涉及水土保持,由農委會管轄,在整合上事倍功半。

  ●不走觀光老窠臼

  游文宏舉出一個不合情理的例子,例如農地耕種田賦可免,但在農地上建10坪大的涼亭,如果土地上面的地號涵蓋範圍是5公頃,則政府不是課10坪土地的稅,而是5公頃統統要課稅。

  台灣生態教育農園協會理事長張玉成也指出,像苗栗大湖草莓遇雨就會發霉,休閒農園想變通,打算以溫室栽培,可以不受氣候影響,四季生產,卻因為建築法規,農舍有建蔽、容積率管制,不能蓋溫室而作罷。也因為法規不合時宜,農園業者有時只好遊走法律邊緣,例如以農業實驗室的名義申請建照,卻以住房的型態對外營業。

  休閒或生態農業的經營格局,往往也受制於傳統觀光、旅遊業的運作模式而進退維谷。例如旅行社每次安排觀光客活動的路線與內容都是千篇一律,結果旅客來一回就夠了,不會想再來第二次,因此,不管休閒農園或生態農園的遊憩方式,絕對不能蹈襲窠臼,更需根據整體環境與消費者生活型態調整。

  以民宿文化來說,張玉成表示,在日本一個家庭當小孩出外念書或就業,空出的床位就能做民宿,夫婦倆兼導遊接待遊客,把客人當遠方造訪的親戚招待,食物就地取材,讓遊客融入當地生活,分享生活體驗。在台灣的情況卻不同,台灣民宿多已旅館化,根本遠離民宿的本質。例如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的建設,幫到財團反而比幫到原住民與農人多。而且,現在民宿愈蓋愈豪華,也被用傳統觀光、旅遊的概念在操作,以致於被觀光資源稀釋,難以走出自己的路。張玉成強調,要讓都市人遠離塵囂,體驗田園生活,民宿應該與所謂的五星級飯店享受有所切割,休閒農業與生態農業更應該與傳統觀光旅遊市場區隔。

  游文宏也指出,台灣的休閒農園經營方式也與歐美大異其趣,像德國的市民農園,是民眾在中年或熟年退休後,自己搬去農園住,由於經營概念完全不一樣,台灣很難依樣畫葫蘆。

  ●有特色才玩不膩

  張玉成主張,每個鄉鎮與社區要凝聚共識,不要互相模仿、競爭,他建議分區做聯合行銷,設計一些有創意的行程,大景點搭配小景點,有如母雞帶小雞,例如宜蘭頭城一帶,結合頭城農場、北關農場、礁溪溫泉;通霄一帶整合飛牛牧場、西濱海洋園區;雲林一帶,則可以安排劍湖山樂園加上古坑咖啡。景點與活動不斷重新排列組合,套裝多元化行程,每回到訪都可以有不同感受,讓遊客願意再度消費。

  而塑造特色,自己說故事也很重要。例如宜蘭頭城農場,大約有1千隻台灣藍鵲活動,本來園裡有5百棵木瓜,後來擴大種植面積,做為藍鵲食物,藍鵲隨時掠空飛過,讓人歎為觀止。彰化大村的劍門生態花果園,原本兩分地種柑橘,一度因為市價慘跌不採收,結果昆蟲、鳥類反而聚集、繁衍,蛻變為生態果園,園主賴仲由因此投身生態攝影而得了國際大獎,現在每天僅開放2百人預約參觀,排隊都要排上半年。

  游文宏強調,休閒是生活,並非觀光,它絕對有未來,主題加區位是2大行銷重點。休閒農業發展協會每年2場主題營造,像2006年上半年舉辦養生主題營造,結合了台東的養生植物與知本溫泉,下半年則在恆春舉辦夜間活動主題營造,活動包括賞螢與觀星。

  農園經營要成功,表達方式或商品化包裝技巧很重要,其中環境與人是2個重要元素。在人的方面,農場主人、解說員加解說劇本,是3個重要元件。在管理方面,活動、住宿、餐飲與農場環境,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加以巧妙排列組合,就能變出花樣與特色。就像為求生態永續經營的龜山島與福山植物園,每天旅客限350人,休閒農園的限量與預約可以提高休閒品質,塑造特色,例如宜蘭冬山鄉中山休閒農業區,每天僅開放400人參觀,希望可以讓遊客獲得高品質的遊憩。

  ●政府角色莫混淆

  在開發客源方面,政府也常用錯力。張玉成說,政府常扮演錦上添花的角色,而非雪中送碳,像竹苗客家地區的桐花祭,本來就是觀光旅遊旺季,何勞政府再費神推一把?如果政府真要幫忙農園轉型成功,景點的聯外道路、停車空間、環境工程、指標工程等基礎工程,才是應該著力部份。

  此外游文宏建議,目前農園在周假日2天有7成遊客,負載過量,周間5天卻只有3成遊客,農場很難穩健經營,可效法香港、新加坡,建立彈性休假制度,非死板的周休二日,且企業除了給員工年假,還有長休假,公司與公司放假時間錯開,對農園經營會有助益。像法國高中生畢業前要去農村體驗2周的生活,也值得取法。

  張玉成特別標舉農園服務品質的重要性,目前台灣訓練不出世界級的服務人員,成了觀光業末梢神經病痛。中國有全陪、地陪的制度,國內旅遊只有全陪,缺乏專業分工、解說,鳥類、植物、昆蟲、文化的解說各有專精,解說員應有考試、認證,但是專精之外要保留彈性,像地方耆宿最了解地方掌故,但因學歷偏低,未必能通過考試,應可以略加變通調整,用較為靈活的方式給予認證。觀光業的缺失,休閒農業不能重蹈覆轍。

  游文宏也強調,農園的服務要有評鑑與標章制度,才可以提升農園服務品質。張玉成也贊同民宿、農場等休閒資源應有等級的認證,無考核、無評價、追蹤制度,服務絕對難以升級。

  除了國內客源外,張玉成認為中國還是重要的國外客源,雖然出國的還是少數人,但他們的消費力強,會帶禮品回去,只要將土特產重新包裝,像大理石變台灣玉,吳郭魚變台灣鯛,就很有賣點。

  游文宏則認為中國客源變數多,良莠不齊嚴重,也恐排擠其他客源,或許可以引進東南亞的華人,像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就積極參加國際旅展,向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人開說明會,推銷台灣農園。2005年有1萬人次透過此一活動到台灣觀光,2006年則是倍增。

  在農委會「園丁計畫」活動中,農委會輔導處休閒產業科技正簡秀芳戲稱,休閒農業是六級產業,它結合了一級產業的生產、二級產業的加工,與三級產業的服務,合起來是六級,恰好凸顯了休閒農業是整合生產、生活、生態的產業特質,這中間有很大的產官學合作開疆闢地的空間。(本文與7月號管理雜誌合作刊登)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