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9日台中市長夫人邵曉玲車禍重傷事件,引起全國民眾的高度重視!這起的嚴重車禍意外,造成邵曉鈴左手臂開放性骨折、顱內嚴重出血,呈現重度昏迷現象,生命岌岌可危,擔負急救重任的台南奇美醫院醫療團隊在第一時間採用『低溫療法』,降低腦部與身體的溫度,這樣的療法不但讓手術的進行更為順利,同時也保護腦部功能,減少許多可能的後遺症發生。
最近幾次公開曝光的邵曉玲,在電視螢光幕前看起來精神奕奕,說話與思考的情形,都不像一般受到嚴重腦部傷害的患者,會有某種程度以上的障礙發生,事實上,「低溫療法」在歐美國家已有3~4年使用的時間,國外的醫學中心將這個療法普遍的應用在嚴重外傷以及中風的患者身上,甚至連獲得多項大獎的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都曾以其為題材演出!不只國外肯定這樣的治療方式,在台灣亦有成功經驗,台中醫學中心曾對十一個嚴重腦傷的患者中採用「低溫療法」進行治療,其中的七名患者在治療後的一個月內回復清醒,成功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四。
今年,由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舉辦的『急重症病人之全程照護』學術演討會,特別邀請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Dr. David Matthew Greer 針對低溫療法對重症病人的幫助及低溫療法的臨床研究,來台進行醫學交流及學術研討。
Dr. David Matthew Greer表示:低溫療法屬於介入性療法,利用降低體溫達到減緩新陳代謝的原理,幫助大腦提供神經保護,降低腦細胞受損,資料顯示,人體體溫每降低1℃, 大腦的代謝率約降低6%~7%,低溫療法的關鍵主要是讓病患體溫在可控制的情形下,快速降至32~34℃,持續12~24小時之後,再以1~2天的時間,讓病患逐漸恢復正常體溫(約37℃)。在美國病患經心肺復甦術(CPR)急救後,仍無法恢復意識,經判定認為有缺氧性腦病變的危險時,可嘗試採取低溫療法,優先保護腦細胞減少傷害程度與範圍,降低患者成為植物人的機率,並提高患者存活的可能性!
Dr. David Matthew Greer說,根據2002年新英格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低溫療法的實驗及研究資料顯示,將突發性心臟停止的病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使用低溫療法,並於六個月後觀察結果並紀錄病人的死亡率。實驗結果顯示,使用低溫療法的病患中有高達55%的患者,大腦神經具有較好的臨床結果,比沒有使用的對照組多了16%的比率;另根據實驗結果顯示,使用低溫療法的病患只有41%的死亡率,比沒有使用的對照組少了14%的比率,研究顯示接受低溫處理的病人存活率及甦醒機會高於一般病人。另外,美國心臟病協會在2005年的文獻發表中,進一步確認了低溫療法的效果;在歐美,低溫療法在很多醫院已漸漸成為一種標準。
過去,低溫療法的治療,是將降溫毯或冰枕覆蓋於全身降低人體溫度,但是,這樣的做法需要耗費許多人力,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且,有時需要覆蓋的面積過大也使醫護人員操作上產生困難,此外,傳統的方式需要有專人隨時監控溫度,以防溫度過高造成治療成效降低或是溫度過低產生凍傷情形,此外,冰枕漏水或冰塊溶化,對於操作電擊也造成相當大的困擾;Dr. David Matthew Greer表示,「低溫療法」的療效在於能不能有效的控制溫度?當體溫過低於33℃,除了凍傷之外,還可能產生其他的副作用,如減緩凝血時間、降低血小板數、減緩傷口癒合時間,嚴重的話,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遭到破壞,甚至可能引起二次感染(如肺炎)等。
2007年,台灣衛生署通過北極光溫度管理系統(Medivance Arctic Sun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為適用於操作低溫療法的儀器,其特點為電腦全程控制溫度,可快速或緩慢增降溫度並提供監測紀錄,進行降溫動作時,醫護人員只需將能量傳輸貼墊(Energy Transfer Pads)貼於病患身上,透過全程電腦控制,可將降溫速度控制於每小時1.5℃的理想值,患者挪動或翻身並不會影響冷卻效率,照X-Ray或使用電擊時,能量傳輸貼墊亦不需要拆除,北極光溫度管理系統可準確的控制溫度,不需要特別的操作訓練,就可以快速啟動裝置進行治療,電腦的監控輔助減低人力操作的誤差,方便醫護人員操作。雖然價格較昂貴,但比起傳統治療,在安全性及方便性方面卻提高許多,大幅減少醫療人員的負擔。
不過,Dr. David Matthew Greer表示,低溫療法並非萬靈丹,雖有植物人經治療後甦醒的案例,但也必須視患者的病情而定,以歐美的經驗與案例來看,「低溫療法」確實有其治療的成效與發展意義,尤其是對於腦部傷害(無論是外傷或中風)的患者,能夠受到保護的腦細胞範圍越大,後遺症發生的機率就變小,日後的復原機率亦將隨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