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發現酗酒煞車基因 喝酒頭痛欲裂

1923
【NOW健康 黃靖芳/台北報導】
台大發現酗酒煞車基因 喝酒頭痛欲裂
▲國內青少年不當飲酒的情形日益普遍,2004年到2006年短短3年間,國中生飲酒比率從13.97%上升至18.08%,高中生則是從13.51%上升到26.08%。

國內青少年不當飲酒比例成長快速,形成社會問題,台大研究發現,亞洲人體內常見的二種酒精代謝基因的變異型,有如酗酒煞車基因,讓人喝酒後感到不適,進而減少飲酒,被稱為保護因子,但保護作用將隨青春期發育成熟而消失,加上受同儕影響,結果造成青少年持續飲酒,影響成年後的健康。

有鑑於過去20年來,國內青少年不當飲酒的情形日益普遍。2004年到2006年短短3年間,國中生飲酒比率從13.97%上升至18.08%,高中生則是從13.51%上升到26.08%。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領導團隊進行長期世代追蹤,觀察大台北地區496名10到12歲正要邁入青少年時期且曾經飲酒的國小學童,藉由持續性的觀察探討日後的飲酒行為。

文獻指出,亞洲族群體內常見二種酒精代謝基因的變異型,分別是酒精去氫酶1B(ADH1B)和乙醛去氫酶(ALDH2)。二種變異型都會導致喝酒後體內乙醛濃度的增加,讓人容易在喝酒後感到頭痛等不適,因而減少飲酒,被稱為保護因子。

台灣大學陳為堅教授遺傳流病核心實驗室分析發現,酒精代謝基因的變異型確實會降低青少年日後持續飲酒的機會,且ALDH2變異型的保護作用較ADH1B變異型顯著。不過,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型的保護效力發生在青春期發育的早期,中後期就不明顯。

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在不同團體中扮演溝通者角色,則有較高機會遇到飲酒者或接觸酒精飲料,較容易持續飲酒。陳為堅指出,酒精代謝基因變異型對於青少年飲酒的保護作用,在青春期發育成熟後即消失,此時朋友網絡影響力增加青少年持續飲酒的機會。

陳為堅指出,兒童青少年的飲酒行為受酒精代謝基因和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在10歲後就開始浮現,對兒童青少年造成生理及心理的傷害,影響甚至可達成年之後。如何預防兒童青少年的酒精不當使用,應視為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讓兒童青少年可在免受酒精影響的健康環境下成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