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悲慘經驗 難隨時間淡忘

1972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學生
▲研究發現,台灣青少年霸凌現象恐較歐美普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9、2010年主導的歐美跨國研究發現,中小學生數月內遭霸凌比例約9%至13%,而台灣2011年調查發現,國小4到6年級生2個月內曾遭霸凌比例達16.1%。該項研究針對1439名台灣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45.7%受訪者曾遭霸凌。(圖/ingimage)

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學生如有過校園霸凌受害經驗,可能引發憂鬱症,進而影響心理健康生活品質。專家建議家長師長,應當教育及鼓勵孩童,在自己或同儕遭受霸凌時勇敢通報,讓他們知道這是正確行為,而非懦弱表現。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黃俊豪副教授指導,執行者為陳昱穎,從健康生活品質觀點切入,探討不同求學時期遭遇霸凌的經驗,可能對大學生造成的健康衝擊,並發現不同霸凌型態及角色與大學生健康的關係。研究成果榮獲兒童青少年健康領域具代表性的國際期刊「兒科醫學期刊」刊登。

研究發現,台灣青少年霸凌現象恐較歐美普遍。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9、2010年主導的歐美跨國研究發現,中小學生數月內遭霸凌比例約9%至13%,而台灣2011年調查發現,國小4到6年級生2個月內曾遭霸凌比例達16.1%。該項研究針對1439名台灣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45.7%受訪者曾遭霸凌。

研究分析,受訪大學生中主要遭遇過肢體、言語、關係及網路等四種霸凌型態,其中非傳統型態的網路霸凌比例最低,佔全樣本7.2%。最常遇到的霸凌為言語霸凌(33.9%)、關係霸凌(23.4%)、肢體霸凌(11.7%)。

針對較新型態的網路霸凌,研究意外發現,大學期間遭網路霸凌者,環境生活品質較差,但大學前曾遭網路霸凌者,就讀大學期間生理健康生活品質反而較佳。研究者推測,網路霸凌經驗可能改變其生活型態,使其遠離網路,增加戶外活動及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因此擁有較佳的生理健康與環境生活品質。

研究顯示,若僅在中小學或大學時期被霸凌,對於大學生生活品質負面影響較不明顯。若在中小學與大學時期皆被霸凌,社會關係生活品質顯著較差。研究者認為,先前霸凌受害經驗可能會在二度傷害後產生加乘作用,因此建議將大學前曾被霸凌者視為高關懷族群,發展預防措施。

研究者呼籲家長與教育工作者,不應將霸凌視為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生命經驗而掉以輕心,或認為孩子長大後即不再受影響。相反地,時間未必可以沖淡一切,霸凌仍可能在日後產生負面健康效應。應當教育及鼓勵孩童,在自己或同儕遭受霸凌時勇敢通報。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