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腹痛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

2117
【NOW健康 林柏宏/台北報導】
腸胃不適
▲健檢多一步 防腫瘤擴散。(圖/ingimage)

日前,有位小六學童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為台灣目前發現最年輕的患者。這位小朋友,誤將腹瀉及腹痛等症狀,視作腸躁症或是腸胃炎,直到使用「內視鏡」檢查,才發現為時已晚,因為不只十二指腸長出多顆腫瘤,腫瘤也轉移到肝臟。

另一位42歲王姓女子比較幸運,雖有2年長期胃痛的困擾,在腫瘤移轉之前,因全身健檢使用胃鏡、大腸鏡,找出十二指腸內的病兆,即時根治,如今病情已受到控制。

健檢多一步 防腫瘤擴散

蘋果迷應該不難發現,賈伯斯自1999年以來,從原本的臉頰「澎皮」到2011年謝世前的面黃肌瘦,就是罹患了「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時已晚期,徒留遺憾。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王秀伯理事長表示,高達5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是在健檢進行「內視鏡」檢查,罹患此病。王秀伯也指出,藉由有效的「內視鏡」相關檢查,可讓8成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提早發現異常。

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好發部位包括腸胃道及胰臟,其次為肺部。臨床症狀為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高、難以治癒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或頭昏等;但仍有部分患者無任何功能性症狀,進階的健康檢查,將有助於更快發現病因。

腫瘤2.18公分大小 就可驗出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統計國內癌登資料發現,在過去12年間,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增加5倍,預估每年約新增400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患者。科技日新月益,14年前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大小至少要達8.9公分才能被觀察到,現今只要2.18公分的大小,就能於初診時發現。

臺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鄭祖耀醫師表示,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通常在病患已罹病經5至7年才能診斷出,且有超過5成的患者腫瘤在確診初期就已經轉移,平均存活期僅剩33個月。

每年11月10日為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日,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及癌症希望基金會期望藉此宣導日,提升疾病衛教意識及診斷率,同時鼓勵患者,找對醫師積極治療,勇敢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若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請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http://www.net.org.tw/)查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